股价大跌之时,股民纷纷抽离资本是正常的;但是在美股连续三年增长的情况下,美国股民仍然大量逃离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按照股民们的说法,他们已经“看透”了玩心跳的股票市场,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投资保值资本了。
对许多资深投资者来说,股票就像二八佳人一样刺激、性感,而定期存款和债券如同八十岁的老祖母一样枯燥无味。然而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个人投资者抛弃了佳人,投入到老祖母的怀抱,原因很简单,玩心跳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需要的是安全感。
“股民们罢工了”
生活在匹兹堡市的比尔·伍德沃德是个老股民了。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10年前,他逢人便会劲头十足地谈论“股经”,没事就泡在股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下一支潜力股。现在,他坚持持有的股票只剩下3支。对于美国市场上将近5000支股票,老比尔变得毫不关心,甚至懒得和朋友聊股市。
今年已经60岁的比尔说:“我不打算重回股市了。”他在当地一家职业介绍中心工作,而且开始计划退休后的生活。曾经一团热情的比尔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他认为,现有的金融市场规则并不保护个体投资者,他对那些制订规则的人毫不信任。
基金流跟踪机构EPFR Global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股民从美国股票型基金中净撤资已经达到9000亿美元。很多从股市“逃”出来的资金都变成了定期存款,存进了银行。从“股市冲浪”到定期存款,代表美国人投资态度从大胆走向保守。
阿里克斯·默克是默克共同基金的主席,他痛心地评论道:“股民们罢工了。”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股民们的“罢工”在情理之中,10年之内经历两次股市崩盘,散户们的激情和梦想都在心电图一般的股指曲线中破碎了。这两次经验告诉他们,危机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随时来临。
如今,股市已经从2009年的低迷中恢复过来,股指已经翻了两番,但美国的股票投资者在这三年中已经从股市和基金市场中撤资1380亿美元。
这是1981年之后美国股民首次连续多年从美国股市中逃离。
美国股市是美国人获取退休金收益的渠道之一,很多家庭都是股市的客户。今年春天,盖洛普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53%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包括个股、共同基金和养老金保险计划,这是1998年盖洛普开始进行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华尔街日报》在多篇报道中透露了股民们的真实想法。27岁的露丝·怀特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是一名电视广告制作商。今年夏天她抛售了持有的半数股票,并且把现金转移到了更安全的投资领域。她仍然通过养老金保险账户购买股票,但她打算近期把这项投资也取消掉。她有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却无法信任股票市场,“每天新闻中都有危机”。
66岁的富兰克林·罗森伯格是位律师,上世纪90年代,他曾是位“股票狂人”,在2000年技术股崩盘后,他就金盆洗手了,“关于投资的观念已经被彻底改变了”。现在他的存款都放在了证券、不动产和货币基金市场中。
75岁的杰伊·格林布拉特是位退休律师,他撤出股票市场已经多年了,把资金投入到免税的市级债券。他在股市驰骋了20年,而且颇有收益,2007年,他果断“急流勇退”。他说:“我在世界上最高的山上滑雪,我骑着机车走遍美国。我狂热地追求刺激和冒险,但是我对股市充满了恐惧。”
交易员诉苦,股民吐槽
股民纷纷向后转,愁坏了股票经纪人和金融顾问们。
杰弗里·史密斯最近要犯愁的事情很多,除了安抚他的客户们,他还关注美国国会僵局、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债危机迟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速放慢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的客户们退出股市的理由。
杰弗里11年前就创办了自己的投资顾问公司,现在面临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难题:如何把顾客留在股市中。为了安抚那些已经将一只脚迈出股市的客户,杰弗里几乎成了业余的心理咨询师,随时解决客户面对股市的焦虑和忐忑。他和妻子纪念结婚20周年外出度假,却不得不每天呆在宾馆的房间里忙着给客户回邮件。
杰弗里也很无奈,他依靠向客户收取年费过活,客户纷纷逃离股市,杰弗里的钱包就变得越来越“清瘦”。
考托可先生是一位养老金顾问,他抱怨客户们打电话要求撤离股票市场:“对话总是很相似,‘我不看好市场的状况,帮我撤出股票买些债券吧’。我每个月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但是从来没有收到过要求入市的电话。”
《华尔街日报》网站上公布的一篇描述股民退市大潮的文章,引来一众网友争相吐槽。
劳伦斯·沃尔夫雷讽刺道,要是人能活300岁,没准能见到从股市中获利的那一天。
雷·达玛尼说,“市场”是最大的黑暗势力,它变得日益强大和凶狠了。这个世界在华尔街交易员和一般人眼中是不一样的。雅克布·韦斯汀深有同感,他说:“我就是不信任他们了,这些华尔街的家伙以后可以互相撒谎和欺骗,只不过不关我的事了。”
而托马斯·布朗先生在股票受挫之后已经“学乖了”,只投资摸得到、看得着的实物,比如贵重金属。
道格拉斯·萨巴拉冷静地算了一笔经济账:2000年初,道琼斯指数是11500点,现在是13100点。平均每年只有1%的增长,还抵不上通货膨胀呢!而投资者承受的压力则格外大,他们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看着他们的积蓄一夜之间消失了一半。
无独有偶,关于股市的“神吐槽”在中国也存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的主编苏培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炒股犹如在捐钱,股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钱捐给了谁。“圈钱的机制依然未变,被圈的对象依然是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股民逃离是真相还是假象?
股民们为什么成群结队地逃离股市,一去不回头?美国很多专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这是人口结构的问题,当年的“婴儿潮”一代如今都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这些60岁左右的“老家伙”为了退休生活更安稳,将资产从股票市场转移到更为可靠的其他投资领域是人之常情。
还有人说,对于经济的绝望是促使人们捂紧钱袋的原因之一。美国广播公司如是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他们必须要撤回在股票上的投资,才有可能支撑得更久。”《华尔街日报》称,那些失业的人也没有闲钱用来投资了,他们必须将原本用于投资股票或基金的钱拿来支付账单。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认为,投资,说到底还是信心的反映。人们将钱投入到股票、债券或共同基金中,是因为人们期待获得收益。他们必须心甘情愿地相信金融市场中的规则,而且他们需要感到受了公平的对待。可惜美国股市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恰恰被个人投资者诟病。
但是杰森·茨维格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称,人们并没有真的退出股市。
他说,投资者认为他们把股票卖了,但是他们实际上还在通过非直接的渠道继续购买股票,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养老金的管理机构在股市上有大笔的投入。人们将股票卖掉,把钱放入养老金账户,只是换了一双手将这些钱再次投入股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