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刘江永:安倍再次主动妥协以“拯救”中日关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次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
■北京大学归泳涛: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机会和风险并存。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安倍最终的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经济利益与代价的衡量。
■日本海洋问题专家小谷:安倍不会激怒中国,因为那将对日本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还在竞选拉票之时,安倍晋三就痛批民主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政策为“灾难”。如今,安倍终于当选,如何实现“内政外交两手抓”,如何收拾野田留下来的外交“烂摊子”,便成了对他最大的现实考验之一。
显然,安倍已有打算,他的切入点正是与日本关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
2006年安倍首次当选时,中日关系正处于低谷。如今再次问鼎首相宝座,安倍面临的又是“冰冻三尺”的中日关系。日本共同社感叹,中日两国领导人即使在多边会议上也不会面,无法进行信息交换。在此情况下,改善紧张的双边关系便成了外交困境。
第一任期内,安倍曾通过“破冰之旅”将中日关系推入正轨。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很多人希望他再次这样做,但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最近的表态,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这从他将上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选在美国,而非6年前的首访中国,就可看出端倪。
中日关系的矛盾点,已和6年前不同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告诉《青年参考》,安倍再次主动妥协以“拯救”中日关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他这次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表态和实际行动也可能不同。”
刘江永说,2006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两国领导人无法互访,安倍当时虽没上台,但看在眼里。因此上台后,他一直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导火线没有了,问题便迎刃而解。
“可这次中日之间面临的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国家利益的直接冲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归泳涛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说。
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安倍政府将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据BBC报道,安倍曾表示,“我并没打算恶化中日关系”,并强调“双方需要达成共识,保持良好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中国缺少这样的共识,我希望能重拾战略互惠关系。”对此,刘江永认为,中日之间重拾战略互惠关系并不容易,安倍上台前后没有就此作任何具体表态,又如何去将这种关系具体落实到领土问题上?
而在归泳涛看来,政治上不转寰,战略互惠关系不太可能出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安倍在中日关系上会像6年前那样顾全大局,明智决策。”刘江永说。
经济联系是机会,强硬态度有风险
不过,美国《华盛顿邮报》发现,在日本大选结果出炉后,中国政府处于“静音”状态,但中国网民却反应非常强烈,一些网民已就安倍在钓鱼岛上的强硬姿态,作出了抵制日货的号召。
归泳涛认为,安倍上台后的中日关系可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说风险,是现在中国的态度比较强硬,“但在日本国内对华强硬的呼声下,日本政府也不太会让步。”因此,这种“以硬碰硬”的外交方式可能会持续一阵。
美国《洛杉矶时报》也感到了安倍的“硬气”,并预测,民族主义的自民党重新控制政局后,中日、日韩的领土争端都有可能恶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日之间完全没有机会。归泳涛表示,自民党一向自诩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而且也储备着更多有经验的政治家,经济界人士对安倍也很支持,安倍因此必须顾及他们的利益。
无疑,经济是将中日两国联系在一起的一张王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安倍最终的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经济利益与代价的衡量。《今日美国》援引日本海洋问题专家小谷的话说,在20年的滞胀之后,日本现在最关键的是经济问题。小谷认为,安倍不会激怒中国,因为那将对日本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日本央行最近的短期报告显示,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对日企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此情况下,归泳涛认为,“安倍想要推行货币宽松政策,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且,在明年的参议院改选前,安倍只有半年时间来证明自己提振经济的能力,这就使经济问题成为了外交政策的基石。安倍显然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上台伊始就表示,与中国的“持续对话”很有必要。
历史问题还会老调重弹
英国《卫报》认为,安倍的再次当选给北京和首尔敲响警钟,因为在历史问题上,他是一个顽固的右翼分子。
日本共同社注意到,在竞选期间,安倍在诸如历史问题等敏感话题上比较收敛,他可能意识到一旦当选,负面姿态会带来恶果。
在当选后,他迫不及待地表示,对自己没在第一个首相任期内参拜靖国神社感到遗憾。
不过,《外交政策》认为,尽管安倍口头强硬,他实行民族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决心和能力,都还有待观察。“我们无法知道安倍的表现会怎样,他上任后,政策会变得温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