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迷”变“谐星”,乐坏绿营大佬
还记得4年前日月潭边的“小马哥”么?那时的马英九以帅气和清廉著称,风度翩翩,温和一笑,秒杀一片。与脾气火爆又爆出贪腐的前任相比,他被台湾人民寄予厚望。
然而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4年多过去了,这一切似乎仍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曾“万人迷”的“小马哥”,并没有收拾好前任留下的烂摊子,还台湾人一个靓丽的经济奇迹。如今,他似乎光环正失,民众满意率直线下跌到13%,比陈水扁最低时的18%还低。
英国《经济学人》11月16日的一篇报道,揪住了马英九经济战绩不佳的“小辫子”,称台湾普通民众在其治下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工资10年没涨;马先生颇自豪的两岸开放,只让房价跟上大陆的脚步,普通家庭要40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台北市郊一套房子;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急剧增加,劳工抗议者则向“总统府”扔鸡蛋。
于是,《经济学人》替台湾人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马先生是个一无是处的“笨蛋”。
这篇题为《Ma the bumbler》的文章,在台湾媒体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时报》、《自由时报》等媒体纷纷转载该文,并将标题直译为《笨蛋马英九》。一时间,“《经济学人》骂马英九笨蛋或者白痴”的说法在岛内广为流传。
这种说法一经传出,绿营政客们的兴奋之情,立刻就溢于言表。
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在“脸谱”上故作感慨:“这……怎么说呢?我花那么多钱订阅《经济学人》,好不容易报道台湾,却告诉我‘马英九是个笨蛋’。”民进党“立委”陈其迈称马英九是“世界伟人,民族救星”,只不过此星是“谐星”。
台北市议员何志伟挖苦台湾人“一直想保守这个秘密,可惜被发现了”,还用“家丑不可外扬”来讽刺马英九。民进党女立委管碧玲和萧美琴则故作惊疑,暗讽马英九,“《经济学人》也在研究‘台湾共识’?”
“全心全意去做最笨的事,只为证明自己不是‘笨蛋’”
“笨蛋说”传出后,一向爱面子的马英九无颜以对,只能对媒体摆出一副“黑脸”,痛陈“心痛、委屈”。不过,簇拥在周围的“马帮”却得打起全副精神,用尽各种办法替他“抱不平”,一片手忙脚乱。
台湾知名企业家郭台铭谴责《经济学人》闲得无聊,管到了亚洲;龙应台呼吁民众“视而不见”;国民党“立委”蔡锦隆更是反问:“欧债问题影响全世界,英国人有什么资格对我们指指点点?”他还号召台湾人“全体起来抵制英国”。
吕秀莲看到“元首”被国际媒体“如此羞辱”,民众非但不打抱不平,反而“暗中喊爽”,气得“心里都在淌血”。自称当“总统”12年间每天都被“修理”,对挨骂一事颇有心得的李登辉,给马英九支了一招——厚着脸皮不理不睬,如果急于反驳抗议,反会贻笑大方。
发现这篇文章后,台湾“驻英代表处”和“外交部”第一时间追到《经济学人》总部,想要个说法。“驻英代表”沈吕巡通过投书提出抗议,为马英九“平反”:“不该一味执着于台湾的经济低迷,而忽视马英九在‘外交’方面的成就。再说,使用严苛字眼时,至少也该加个引号吧。”
11月20日,英国《经济学人》亚洲版主编齐格勒通过电子邮件,回函给台湾“驻英代表处”。他称“bumbler”只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犹豫、略带困惑”,绝没有侮辱之意,将其译为“笨蛋”,是台湾媒体不负责任的“严重翻译错误”。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高材生马英九知道,挽回面子就已足够,否则会让人觉得不够大度。于是,“笨马”的抗议见好就收,匆匆踩下了急刹车。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英九下令“驻英代表处”向《经济学人》抗议一事,又惹来一片哗然,甚至被评价为“全心全意去做最笨的事,只为证明自己不是‘笨蛋’”。
19日,“总统府”发言人范姜泰基严正澄清,强调马英九从未下令要求“外交部”抗议,是“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依照“标准作业程序”,要求驻外单位适时反应。
但公共事务室主任陈永丰说,应该不是马英九交代的,因为报道刊出当天,“驻英代表处”就主动向马办公室汇报,表示将予以回应,希望办公室提供材料。外事部门发言人夏季昌则对此表示“不便回答”。
台湾《联合报》对这套说辞嗤之以鼻,称马英九自从政以来,就对“涉己报道”非常在意,一发现错误或不实报道,即使是评论,也会要求更正或指示下属回应,因此得了个“马更正”的绰号。
全民查字典:笨,拙还是“笨王马”?
面对“如此严重的侮辱”,蓝营媒体无计可施之下,只好用上了“最原始的欺瞒手法”遮丑,把“笨蛋”换成了“笨拙”。
究竟“bumbler”如何翻译才算恰如其分?台湾全民一起咬文嚼字,搬出了各种大部头辞典进行解说。
《韦氏辞典》将其解释为“搞糟事情的人或能力不足而犯错的人”,《牛津字典》中是“笨手笨脚”,《柯林斯英英辞典》则译为“笨拙又让人喷饭的呆瓜”,找来找去,林林总总的各种翻译全都是贬义。
字典中找不到结论,《中国时报》又采访各路专家,引经据典解读这个单词的涵义。
世新大学英语系教授李振清说,“bumbler”与智商无关,而是指人行为莽撞,因此,笨蛋、笨拙都不妥。实践大学的陈超明则以《孤星血泪》里名为“bumbler”、一心为民但不得要领的小官吏为“榜样”,将其翻译为“憨慢”。政治大学英语文学系主任林质心认为,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马英九施政不顺,做什么事常常动辄得咎。
对此,《中国时报》政治评论者金恒炜一语中的:“问题是,把‘笨蛋’说成‘笨拙’,马就不笨了?”
21日凌晨,国民党“立委”蔡正元在“脸谱”上大发议论,在好不容易有所平息的事态之上煽风点火。蔡正元称,英国历史上对国王封号的用语习惯,是封号在名字之后,如“征服王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狮心王理查德(Richard the Lionheart)”。
因此他得出结论,“Ma the bumbler”压根无关“笨蛋”和“笨拙”之争,而是更加霸气十足的“笨王马”!至于齐格勒的解释,不过是“想缓和气氛的鬼扯而已”。
不过,马英九很快就找到了“重量级”的支持者。
23日,马英九到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家中探访。为安慰小马哥最近“很受伤”的心灵,这位功力深厚的译者十分淡定地随手一挥,就将“bumbler”去掉了“笨”,单译作“拙”,还举苏州拙政园为例,告诉马英九这个“拙”代表了踏实、负责任和不轻举妄动的精神,不但没什么负面意思,还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愚公移山之意。
马英九对此连连点头称是,起立表示受教。
“完了,‘总统’的笨获得国际认证了!”
就在政客们一本正经地为个“笨”字互掐得不亦乐乎时,这场热闹的大戏,却让民众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惟恐天下不乱地“火上浇油”。
有人盛赞马英九终于找到他的“历史定位”,有人谴责他笨就笨在“连戏也演不好”,也有人挖苦《经济学人》泄露了台湾的“国家机密”。
一位网友惊呼“完了,‘总统’的笨获得国际认证了!”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没关系,这也算是为台湾增光。至于如何解决“被辱”难题,网友们也有馊主意贡献:把《经济学人》买下来不就结了?
嘉义救国团的东区委员会会长黄朝云别出心裁,在“脸谱”上举办了一场“报告马总统《我很火,我要说》征文大赛”,并祭出万元大奖,力求接棒《经济学人》轰轰烈烈的“骂总统”事业。
奖项有感动人心冠军一名,奖金3万元;当头棒喝亚军1名,奖金两万元;会心一笑季军1名,奖金1万元;网民正义奖10名,鼓励奖金1000元;咬牙切齿奖、振奋人心奖、搞笑创意奖各1名,奖金2000元(单位均为新台币)。
至于《经济学人》批判的“民生”问题,台湾民众也表现豁达,十分想得开。
有人认为“想想西班牙和希腊,觉得能有份工作已很幸运了”,也有人“宁可做穷人,也不做被腐败政客迷惑了的白痴”。
还有人十分细心地给出了“在台湾想获得成功”的3个必备小贴士:一是在台湾排名前5的大学读热门专业,如果不是的话,就出国随便找一个野鸡大学读书,就算台湾人不知道也没关系;二是有一个强大的爹,因为台湾有句名言:有关系没问题,没关系就有问题了,拼爹在很多时候都很好用;三是如果你是一个大胸或者长得漂亮、身材正点的女生,那也可以轻易出名。
这些都没有吗?谢天谢地,多亏了“笨蛋马英九”,你可以每月领着救济金,在租来的小房子里孤独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