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90岁生日如此度过

双重丑闻致BBC一再丢“人”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2年11月21日   21 版)

    10月22日,英国伦敦,BBC《新闻夜线》节目主持人杰里米·帕克斯曼(前排左一)离开广播大楼。BBC前主持人性侵丑闻持续发酵。《新闻夜线》原本要报导此事件,却突然遭到停播。□图片来源 CFP

    今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迎来了90岁的生日,然而,这家全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却在它的耄耋之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随着上月对BBC已故主持人吉米·萨维尔的性侵案调查的逐步深入,BBC内部感染“性侵文化”的传言得到证实。近30名工作人员因涉嫌性丑闻接受警方调查,BBC节目《新闻之夜》又遭遇信任危机,只能暂缓播出,总裁和总编也为“谢罪”双双挥泪辞职。

    性侵丑闻持续发酵

    11月15日,此前被两名女性指控的BBC又一位前明星主持人、67岁的戴夫·李·特拉维斯被警方正式逮捕。13日,英国诺福克郡警方指控曾在BBC诺福克郡广播电台工作9年的前主持人迈克尔·苏特因涉嫌18起性侵案遭指控,其中包括多名男童及一名成年男子和一名成年女子,他将在本月底前接受地方法院审判。

    随着调查的深入,萨维尔性侵受害者的人数已达到了近400人,越来越多BBC现任或离职员工被牵扯进了这一丑闻漩涡,其中不乏“知名人士”。11月4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涉案人数已达到29人,这一数字,比两周前BBC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向国会议员作证时所说,多了两倍还不止。

    而在调查过程中,又一件匪夷所思的性侵案件被揭发出来。

    在BBC工作的50岁男记者罗素·乔斯林五年前就被自己的女上司莉斯·克肖盯上,多次对他实施性骚扰,遭到拒绝后还对他进行诅咒和侮辱。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乔斯林患上了抑郁症。今年10月20日,他被发现头套塑料袋,企图窒息自杀,被家人救下后送往心理医生处接受治疗,两天后,他再次自杀,撞上了一辆大巴车身亡。乔斯林的父亲公开指责BBC,称其应该为他的死亡承担部分责任,并决定自己展开调查,追究到底。

    而被《每日邮报》直接点名的事件女主角克肖并没有对此进行驳斥,反而向自己的上级、总裁恩特威斯尔报告称,自己在前不久做节目时遭到过一位男同事的骚扰,当时她正对着话筒说话,该男同事却几次故意触碰她的胸部,由于是现场直播,她不敢开口抱怨,只能忍气吞声。

    在去世之前发给一位朋友的短信上,乔斯林写道:“有谁会相信她是一个性掠夺者呢?公司总是把投诉都扫到地毯下面去藏起来。”而这,正是BBC在这起事件中屡遭质疑之处。

    事实上,萨维尔与其他知名主持人的恶行也并非始终无人察觉,BBC内部对此早有传言,但高层为了维护所谓的企业形象和知名主持人的名声,一手遮天地压制投诉的声音,让这一切只能限于传言。过去几十年间,英国警方也曾数次就针对萨维尔性侵的指控展开调查,但每次都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上月底,BBC总裁恩特威斯尔在议会接受文化委员会质询时表示,萨维尔的丑闻是“伟大企业犯下的伟大错误”,并承认是“BBC的文化氛围”给其提供了机会,默认“传染性侵文化”的指控。

    性丑闻“张冠李戴”引发公信力危机

    去年12月,BBC王牌新闻节目《新闻之夜》曾策划过一期深度调查萨维尔的事情,但就在调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后,这期节目突然被撤下,据说是由于高层出面干预,而被“依照新闻业务标准”临时“毙掉”。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BBC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遭到空前质疑。

    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新闻之夜》急于涉足敏感的未成年人性侵类新闻调查节目,却不料忙中出错,再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1月2日晚,《新闻之夜》播出有关上世纪70、80年代威尔士儿童福利院一名未成年儿童史蒂文·麦斯汉姆遭性侵案件的调查。尽管节目中并没有公布嫌疑人的姓名,但处处暗示前保守党上议院议员麦卡尔平就是性侵者。且在“推特”上,麦卡尔平被“知情人士”对号入座,传得一板一眼,沸沸扬扬。

    当时,无辜“躺着中枪”的麦卡尔平还远在意大利,BBC的节目播出后,他住的地方几乎被媒体踏破,不胜其扰的他只好发表声明,称BBC的报道“完全错误且严重诽谤”。

    11月8日,英国《卫报》报道称,麦卡尔平议员早在1997年就已经被相关调查成员确定与该案件没有任何联系,他很可能是被受害人认错,与当地的麦卡尔平家族成员相混淆。反倒是《新闻之夜》就一项漏洞颇多的调查大做文章,还请来了受害者指认,其急切的态度值得玩味,不禁让人怀疑是企图将民众关注的视线从BBC性侵丑闻上引开,还拉无辜者下水。

    报道面世的第二天,受害者麦斯汉姆和BBC就相继发表道歉声明,麦斯汉姆称当年警方曾在调查中让他看了一张照片,并错误地告诉他照片中的人是麦卡尔平议员,才会造成如今的误会。

    此事让BBC陷入到更深的信任和声誉危机中,其多年来标榜的“高公信力”轰然坍塌,BBC总裁恩特威斯尔却仍然没有认清现实,在11月10日接受节目《今日》采访时,声称对这档节目的播出以及后续消息毫不知情,大有将以自己撇得一干二净的打算。

    这种说辞传出之后,恩特威斯尔备受各方谴责。重重压力之下,恩特威斯尔只好在当天晚上“对所有新闻报道内容负责”,无奈宣布辞职,将总裁之位拱手让出。此时,距离他9月17日走马上任,尚不足两个月。刚上任不到一个月就被卷入性侵丑闻的风口浪尖,屁股还没坐热又被一脚踢了下来,恩特威斯尔堪称BBC史上最倒霉的总裁。

    撤将难挽“百年老店”声誉

    恩特威斯尔的辞职,不但没能挽回BBC的声誉,反而将网友愤怒的矛头引向了他高达132万英镑的“告别费”。

    只当了不到两个月的总裁,却领走了一整年的工资45万英镑,加上其他养老金、补贴什么的,比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年薪都高了1倍还多。难怪英国人调侃说,BBC用高薪请走“问题高管”,为媒体同仁树立了新的“榜样”。

    恩特威斯尔之所以能在灰溜溜走人的情况下还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合同的规定,关键还在于BBC信托会主席的彭定康为他辞职所作的定性,认为这是“令人尊敬的决定,而不是被迫辞职”。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保守党议员戴维斯认为开如此之高的“遣散费”给辞职者,足以让彭定康跟着辞去BBC信托会主席的职务了。工党副党魁哈曼则对这笔“不合情理”的钱表示不解,她建议恩特威斯尔拒绝接受并“清清白白地走人”,以免晚节不保,因为它看起来像是“对失败者的奖励”。首相卡梅伦则对此不置可否,只是表示“很难判断对错”。

    恩特威斯尔离开后,BBC信托基金委派其驻苏格兰的地区主管蒂姆·戴维12日出任代理总裁之职,同一天,新闻总监海伦·博登及其副手史蒂夫·米切尔因“严重失职”遭内部停职调查。为了“稳定军心”,彭定康向员工承诺,将在“几周内”迅速选定总裁的继任者。

    火烧眉毛地撤老将、换新帅,深陷舆论漩涡的BBC很可能面临着高层的全面洗牌。不过,即使BBC彻底检讨,将管理层折腾个底朝天,似乎也很难向民众证明“BBC没有失控”了。

分享到:

 

双重丑闻致BBC一再丢“人”
53%英国民众“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