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每4人中有1人持排外态度,9%的人认可极右思想”

德国:“极右”新生代正在成长

○本报特约撰稿 马晋生 《 青年参考 》( 2012年11月21日   10 版)

    今年06月,德国萨克森州召开议会会议期间,8名极右翼政党议员因身穿支持新纳粹的服装,被驱逐出议会。

    2005年5月,德国柏林的右翼政党支持者在纳粹投降60周年之际举行集会。当时,欧洲国家都在庆祝二战胜利60周年。□图片来源 CFP

    “每4名德国人中就有1人持排外态度,三分之一的人敌视穆斯林,9%的人认可极右思想;与两年前相比较,统计结果均呈上升趋势”——德国社民党艾伯特基金会近日发表的报告这样称。

    曾经以光头、皮衣、皮靴形象示人的德国极右分子,如今把自己包裹在楚楚衣冠和文艺团体之中,仅从外表已难以断定。不变的是他们认为“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更高贵”的内心,以及冷酷的排外手段。

    新生代在美化纳粹方面超过老一代

    今年10月底,近百名来宾正在出席德国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举办的国际文化周活动开幕式,突然闯进一伙头戴白色面具的人,二话不说,随着手提音响播放的音乐手舞足蹈,几个人高举标语牌,上面写着“多元文化见鬼去吧”,“我们认同德国运动”。闹腾了一会儿后,这伙不速之客扬长而去。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10月初刚在网络上问世的“德国青年运动”,几天时间里就有两千多人报名参加。发生在法兰克福的是该地区组织的首次行动,而背后主导的是极右组织。

    极右主义在德国影响不断扩大,认可和同情极右思想者有增无减——这是德国社民党艾伯特基金会近日发表的关于德国极右主义最新发展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这份引起德国社会各界关注和忧虑的报告,对2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极右思潮影响在德国持续扩大,已渗透到社会中间。报告称,德国每4人中就有1人持排外态度,三分之一的人敌视穆斯林,9%的人认可极右思想。与两年前相比较,统计结果均呈上升趋势。

    倒是在德国西部,极右势力有所收敛,持极右观点的人下降至约7%。而在德国东部,极右思潮影响明显扩大,极右分子比例从10.5%增加到15.8%(6年前只是这个数字的一半)。这也是迄今有关调查得出的最严重结果。

    更令人堪忧的是,认可极右思潮的年轻人愈来愈多。他们支持建立极右权威专制制度,赞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美化纳粹方面甚至超过老一代。这一现象表明,持极右世界观的新生代正在成长。

    在调查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报告作者强调指出,这些数字只是最基本的量化表现,实际上持极右思想的人数肯定比报告结果更高。

    新极右分子的多种“变色龙手段”

    极右分子给外界的印象,往往仍是身穿皮衣、脚蹬皮靴的光头壮汉。但他们其实也在“与时俱进”,如今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衣着外表,都已发生变化。

    除了少数人仍保留着“皮衣壮汉”的传统装束,骨干则常常是衣冠楚楚,一副训练有素的精英模样。而基层分子多为年轻人,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和倾向。总之,仅从外表已难以断定某人是极右分子。

    由于使用纳粹标识违反德国宪法,极右组织基本放弃了纳粹标识,采取其他方式显示自己的特征: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他们常以文艺团体形式出现,例如扮成音乐小组举办文艺活动;偏好特定品牌服装,如Thor Steinar、Fred Perry、Pit Bull和Lonsdale,或者Consdaple牌的体恤衫;用黑色太阳作为宣传材料的标识;使用意喻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凯尔特十字。最近,他们还采用了新的“变色龙手段”:佩戴巴勒斯坦风格的围巾或穿带有格瓦拉头像的T恤衫,以给外界假象。

    极右组织经常使用数字组合作为识别记号或活动暗号。例如18,示意字母表中排第一的A和第八的H,这是以希特勒名和姓的首位字母表示崇拜;28代表字母B和H,意喻“鲜血和荣誉”,是希特勒青年团的致敬用语;88则是字母HH,即纳粹使用语言,意为“希特勒万岁”。

    根据退出极右组织者的说法,在诱使年轻人踏进“棕色区域”(新纳粹组织)的过程中,“光头音乐”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入门毒品”。

    25岁的托马斯曾是极右的德国民族民主党青年团成员。他说,自己走上极右道路的过程十分简单——开始只是参加提供免费吃喝的光头音乐会,在那里他得到了宣传材料,包括含有新纳粹歌曲的所谓“校园音乐CD”。有时他还能在学业方面得到帮助,再加上与极右分子接触多了之后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极右组织慢慢产生了好感,最后就“入围”了。

    极右思潮与经济:此消彼长

    极右思潮是一种政治表现形式,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根源是经济不景气和日趋严重的社会矛盾。

    德国的极右主义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当时德国因战败而经济崩溃,失业严重、民不聊生,极右势力趁势兴起。他们反对实施共和,企图恢复帝制,指责共和派对德国战败负有责任,刺杀包括魏玛共和国外长在内的多名政治家。

    而二战后德国混乱、分裂的局面也成为极右思潮的温床。联邦德国成立初期,即有极右政党进入议会。随着德国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极右势力逐渐衰落。

    然而德国统一后,极右势力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形成3个较大的极右组织,并通过选举进入一些地方议会。

    统一令德国在政治上获得好处,经济上却付出了代价。与西部相比,东部人口的劳动时间长而工资收入却低,不少人至今仍有二等公民的感觉。而西部人也因每年向东部提供巨额补贴,感到自己受拖累。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技术的东部青壮年纷纷离家,到经济发达的西部或国外工作,导致东部许多偏僻地区人走楼空,仅有老人留守。而欧盟一体化带来的人员自由流动,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激化了社会矛盾。

    据德媒调查并披露称,1990年德国统一后10年间,共有149人死于极右分子之手或有极右背景的暴力之下。其中,得到官方正式认可的为63起。

    1992年,罗斯托克市郊一所以越南人为主的难民收容所人满为患,许多新来的罗马尼亚难民只能在楼外空地露宿、如厕。当地人本来对难民就不待见,看到眼前混乱不堪的场面,极为不满,数百人连续3天集聚在收容所楼前示威抗议。尽管露宿难民被当局转移,但一开始还算和平的抗议行动最后还是失控了。有人向楼内投掷石块和燃烧瓶,更有人从一层爬进楼内,放火焚烧。

    面对此情此景,现场的数百名抗议者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有人高呼“德国属于德国人”,“外国佬滚出去”。这一场景被德国电视台采访组拍下,称为“如同希特勒时期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这也是二战后德国发生的最大规模排外事件。

    2010年,两名极右分子在莱比锡火车站酗酒滋事,对周围人拳打脚踢、喷射胡椒水。在场的一名伊拉克人不甘示弱,进行反抗,被极右分子用刀刺中腹部,当夜在医院不治身亡。

    去年11月,埃森纳赫市发生一起抢劫银行事件。之后警察发现一辆烧毁的汽车,里面有两人被烧死。几天后,一名女子向警方自首,称被烧死的两人是其同伙,他们同属“纳粹地下党”。

    之后的调查证实,该党仅有他们3名成员,但在过去13年间,他们进行多起了谋杀、爆炸、抢劫事件,枪杀8名土耳其人、一名希腊人和一名警察。

    德国民众:认同排外,但拒绝犯罪

    没有工作、情绪失落的青年一代害怕被抛到社会底层,往往把气撒到外国人身上,认为旅德外国人是他们身陷困境的始作俑者。报告撰写人指出,即使在西部一些偏僻地区,由于经济状况相对不好,认可极右思想的也大有人在。

    一般来说,德国民众并不支持极右组织,更反对诉诸暴力,极右思潮虽然不断蔓延,却也成不了社会主流。在公共场合以及媒体舆论上,极右言行均受谴责,德国政府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极右主义,并且致力于取缔影响最大、活动积极的德国民族民主党。

    “纳粹地下党”事件曝光后,深感震惊的德国各界意识到,极右势力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威胁着国家现行制度,而且对社会安定危害极大。政府承认此前“低估了极右势力的能量”,联邦司法部长称德国面临与极右势力斗争的长期任务。

    不过,有一点却是众多德国民众与极右思潮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从思想上认同排外。

    欧洲其他国家也存在极右组织,而且有的势力颇大,它们之间互有联系和影响。每年2月逢德国德累斯顿二战期间遭盟军轰炸纪念日,欧洲各国的极右组织都有数千人聚集德累斯顿,举行欧洲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声称“不能忘记过去”。

分享到:

 

德国:“极右”新生代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