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挣扎了15个月之后,上台时自比为“顽强泥鳅”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终于撑不住了。本月16日,他正式解散了众议院,并宣布将在12月16日举行大选。
从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首相开始,日本政坛就进入了一年换一任首相的“走马灯”模式。如果下月新的首相真能如期“出炉”,那么日本政坛就真正迎来了“七年七首相”的时代。
野田16日宣布,解散内阁是为了兑现今年8月他对反对党的承诺。然而媒体认为,这是野田在内阁支持率跌至17%和民主党议员接连退党的困境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三党角力”已现端倪
野田的决定犹如平地惊雷,在民主党内带来了“地震”。民主党众议员富岗芳忠义愤填膺地批评野田“不顾党内议员几乎全体反对的现实,独断专行”。为此,富岗递交了退党申请。追随他脚步的还有山崎诚和中川治等9人。再加上民主党前党首小泽一郎另起炉灶,民主党已是元气大伤。
16日,在民主党竞选总部前,野田左手叉腰,右手握成拳头、高高举起,表示奋斗和必胜的决心。但激昂的口号无法掩饰野田疲惫的面容。追随在他身边的铁杆党员们,脸上也没有兴奋的笑容和笃定的神情。民主党的颓势似已“病入膏肓”。
自民党党首安倍晋三则雄心勃勃、志在必得。他已于17日在熊本市开始了竞选活动,“历史性战斗已经打响,自民党为了这一天已连续3年完善政策”。
同在17日,大阪市长桥下彻的日本维新会和石原慎太郎的太阳党“火线合流”,后者并入日本维新会,但由石原出任党代表,桥下彻任代理代表。两党组成的日本政党“第三极”势力,将以“让日本更强大”为口号,参与大选角逐。桥下彻表示,如果在大选中获胜,石原将担任新一届日本首相。
事实上,“日本维新会”是今年9月12日刚刚成立的新党,而“太阳党”到合流之日,也才诞生5天而已。
对于这一切,野田立刻做出了反应,称两党在消费税增税和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匆忙合流是“政治野合”。
日本众议院共480个席位,想要获得多数需至少得到241个席位。根据《读卖新闻》的电话民调结果,民主党目前支持率为13%,自民党26%,而新联合的日本维新党将原太阳党和原维新会的支持率相加,也是13%。因此,如果没有哪个党能独立获得多数席位,政党间的合纵连横将不可避免。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8日开始,各党派干部已开始在街头和电视节目中宣传造势了。
民众漠然,媒体悲观
政客们张罗得热火朝天,日本民间的反应却格外冷静。
《青年参考》记者本月18日对多名东京大学的学生进行采访,得到的答案却是“对此不感兴趣”,“没什么要说的”,甚至有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称,根本不知道此事。
高层的频繁变动让普通百姓变得疲惫又麻木,民调显示,有43%的民众不支持三党中的任何一党。日本TBS电视台替这些日本民众道出了心声,“民主党不可靠、自民党不可信、第三极不知道。”
不仅是民众漠然,日本的媒体态度也很暧昧,一方面媒体对这次大选“敬业”地报道,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的评论基调却很悲观。
《读卖新闻》17日刊登评论文章称“日本不需要再来一场由政治激情左右的选举。”文章认为,在过去的两次大选中,核心问题都是政治观点,而非脚踏实地的政策,这导致政府不符合民意,频繁出现更迭。
《产经新闻》关注的则是这次大选的“混战”规模有多大。截至18日为止,已有1183人决定参选。该报认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很可能会刷新上次1374人参选众议员的纪录,认为这会使本次大选更加混乱。
《纽约时报》则认为,此次大选任何一党都难占多数,而少数派政府将在中日关系和老龄化等问题上“行动不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最大的问题并非谁能当选,而是当选的联合政府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远见,将日本从经济衰落的悲恸中拯救出来。
也许正像《朝日新闻》评论的那样,世界正在对日本“转一圈、换一人”的“旋转门”政治失去耐心。
野田成“代理人”,遭遇“外交冷脸”
在大选之前,首相还是首相,野田仍以国家元首身份出席在柬埔寨召开的东亚峰会。可在外国元首们眼中,他似乎变成了任期只有一个月的“代理人”,“势败如山倒”的凄凉滋味可让野田尝了个够。
14日,就在野田透露了解散众议院的意向后,印度外交部第一时间取消了总理辛格原定15日开始的访日行程。印度政府用实际行动给民主党投了不信任票。
野田在参加东亚峰会期间,原打算于19日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会谈。日韩元首会晤是每年东亚峰会中两国不成文的惯例,可今年,或许由于野田在位的日子屈指可数,韩国方面竟取消了会谈。韩国一名官员透露,在日韩两国大选都尘埃落定之前,两国领导人不会正式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