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执掌“罗-马”辩论话筒的人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青年参考 》( 2012年10月31日   09 版)

    眼下,美国总统选举正逼近最后时刻。刚刚过去的三场电视直播辩论,无疑是奥巴马和罗姆尼争夺选民的最关键平台。

    而在这个“黄金”平台上,执掌辩论话筒、控制辩论节奏的,并非政客,而是三名来自电视届的“平民”。其中,第二轮的主持人更是美国20年来首位大选辩论的女主持。

    “不做大选花瓶”的女主持

    “谁来担当第二轮辩论的主持人”一直颇受关注,因为这个人将成为美国20年来首位大选辩论女性主持人。

    最终,63岁的坎迪·克劳利成功当选。她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国情咨文》节目的女主播、首席政治记者,专攻美国总统、地方和参议院选举。此前,3名新泽西少女在网上呼吁大选辩论聘用女主持人,并赢得了10万人的联名支持。克劳利的入选,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

    “主持人由总统辩论委员会集体研究挑选,其主要标准是要有丰富的电视主持经验,政治立场客观、中立等。”美国总统辩论委员会负责公关事务的厄尔说。

    克劳利一当选就表示:“我不愿只当花瓶,会主动提出一些跟进的问题。”不料,这引起了奥巴马和罗姆尼团队的不满,两方联合向辩论委员会施压,让她只需当个“分派问题的机器”。

    1992年,克劳利的女前辈卡罗莱·辛普森在主持克林顿和老布什的辩论时曾抱怨,她的角色只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

    20年后的今天,辩论委员会和克劳利都顶住了压力。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法兰克波夫说,克劳利可以帮助“推动讨论”,当听众提问时,她可帮着解答候选人给出的答案。“直到辩论开场前,双方阵营才最终妥协,克劳利终于可在辩论会上后续提问。这是一个主持人要做的事。”法兰克波夫说。

    于是,在10月16日的第二场辩论中,克劳利不止十次“停住”了候选人的过长发言。外媒评价说“从头至尾维持秩序,显示出她的强悍”。

    “我对这场辩论的梦想是,没人在家里向电视机扔着鞋喊道:她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克劳利说。

    但她也遭遇了质疑。当罗姆尼指责奥巴马“没有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丧生事件后立即指出这是恐怖袭击”时,克劳利脱口而出“奥巴马事发第二天就说了”。这使得共和党团队指责她“选边站”。

    12次执掌总统候选人话筒的“老将”

    在今年的三场辩论中,首场辩论的主持人、来自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的吉姆·莱勒,年龄最大、资历最老。

    绰号“主持人系主任”的他已经78岁高龄,迄今已主持了12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包括2008年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第一次辩论交锋。PBS是一家不播商业广告的公共电视台,因此获得了更多美国民众对其公信力的支持。

    40多年来,他采访了多届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在美国政治新闻界德高望重。老爷子还坐拥美国新闻名校密苏里大学的新闻荣誉勋章、电视名人堂等一系列光环。

    在2008年主持大选辩论后,他曾发誓不再主持任何辩论。但事到临头,美国总统辩论委员会还是力邀他“老将出马”。他只好接过话筒、“重出江湖”。

    可在10月3日的“首辩”后,莱勒受到了诸多“廉颇老矣”的质疑。不少观众评论他“太温和”、“对场面缺乏控制”,“现场简直成了双方直接交换意见,他得多挑动双方,让候选人斗起来”。

    大多数辩论时间里,激辩的奥巴马和罗姆尼霸占了舞台,莱勒却被晾在了一边。从电视画面上看,他有时甚至似乎离开了辩论台。

    但这样的局面正源自新的大选辩论规则:让候选人展开更深入、更随意的对话。莱勒称,正是因为对新规则感兴趣,他才同意“复出”。因此,也有人称赞他“让候选人在辩论中掌握自己的主动”。

    夹在“三明治”中间的主持人

    由于克劳利有了主持“越界”的嫌疑,第三场辩论的主持人受到了民主、共和两党的严密监视。

    10月22日的最后一场辩论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75岁的资深主持人鲍勃·希弗拿起了话筒。从事新闻事业长达半个世纪的他,在2004年、2008年的大选辩论中都担当过此角。

    最终,在这场有关外交政策的辩论中,希弗的介入次数很少。他因此被批评为“主持几乎可有可无”,“让两位候选人各说各话”。

    “我们有点像裁判,输的一方总会批评我们。不过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主持人提出什么问题,而是候选人如何回答。”希弗说。

    1960年,美国三大电视网在9月和10月主办了4场大选电视辩论,开启了美国政治史上全国性大选辩论的先河。当时的辩论除了主持人外,每场还搭配4位媒体记者担任提问人。这4场辩论大致确立了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形式,选民第一次透过电视“看清楚”了候选人的政见立场与人格特质。

    从1980年起,辩论取消了候选人的开场词,而直接进入媒体轮流提问环节,并开始限制每场议题。

    1992年起,辩论第二场的提问人不再是记者,而是209位经过抽样挑选出的自由选民,从而扩大了选民的直接参与。

    辩论组织方“总统大选辩论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经费全部来自民间募款。1992年起,该组织开始在网站上公开赞助者名单。

    从1996年起,媒体提问人环节也被取消。当时的辩论委员会认为这“能让候选人提供最足够的信息给美国民众”。

    时至今日,电视辩论已是美国大选中最受关注的看点了。

    “这场辩论是完全关于候选人的。我会告诉自己,放松点,因为辩论的核心是让这两个人说话,重点不在你。”女主持人克劳利说。

分享到:

 

飓风“摁”了奥巴马的竞选暂停键
执掌“罗-马”辩论话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