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录美国社会79年之后,《新闻周刊》(Newsweek)将在今年12月底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然后全面数字化。这次转型将使《新闻周刊》成为迄今为止众多已抛弃印刷版的杂志中,阅读人数最多的一家。
昔日王牌杂志将从报摊上消失
今年12月31日,著名的美国《新闻周刊》将出版它的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站好这最后一班岗之后,这本杂志将要结束印刷时代的辉煌,全力开拓数字阅读时代的市场。这是数字化媒体冲击下,第一份铤而走险的“大牌”杂志。
20年前,使用互联网还是一件“高端、洋气、上档次”的事情,没有人相信,一向稳定的新闻出版行业将会受到网络巨浪的冲击。当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也从个人与纸张的私密接触,变成了读者与显示屏的互动。
美国的传统媒体转型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压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印刷媒体的头顶上。其实美国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都在兼顾传统的印刷方式外,努力经营数字阅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的网站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在报纸中能够看到的信息几乎很快就在网络上出现了。此外,网络上的新闻可以通过与社交网络的连接,更加迅速地传播出去。即便如此,这些媒体的印刷版仍然是他们的明星产品。
抛弃纸质媒体的“原型”,彻底依靠虚拟空间生存,《新闻周刊》并非为了引领时尚,而是迫于无奈。
1933年,一位从《时代》离职的编辑创办了这份杂志。70余年里,《新闻周刊》和《时代》一时难分伯仲,构成了美国新闻杂志的两座灯塔。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新闻周刊》,它很快成为华盛顿邮报旗下的明星产品。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份杂志的经营业绩频亮红灯。
2010年,《新闻周刊》再次易主。音响业巨头西德尼·哈曼仅用了1美元就将其从华盛顿邮报公司买到了手里。此时的《新闻周刊》已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广告和订阅数量都在减少。哈曼随后将这份久负盛名的杂志和IAC集团的“每日野兽”网站合并。1年后,曾经打算在媒体行业大展拳脚的哈曼去世了,也切断了《新闻周刊》与哈曼财团的纽带。今年6月,哈曼家族撤了资,IAC集团成了决定《新闻周刊》生死存亡的大股东。
数字化真能拯救世界吗?
根据《新闻周刊》总编辑蒂娜·布朗的说法,行业趋势使他们一直在思考“以一种非常激进的方式”抛弃印刷版的可行性。从2005年以来,这本曾经家喻户晓的杂志发行量降低一半,广告则减少了80%。将《新闻周刊》的报道印到纸张上,发行出去,需要花费每年4200万美元,而去年这本杂志的亏损超过了4000万美元。布朗无奈地表示,行业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转向网络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前,IAC的董事长巴利·迪勒曾经透露,打算9月份就启动《新闻周刊》的全面数字化。这个雄心勃勃的想法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引起了员工的抗议。为了安抚员工,布朗给员工们发了备忘录,称9月数字化的说法是“危言耸听”。然而,员工的不满情绪也只是将《新闻周刊》“变身”的时间推迟了4个月而已。他们最担心的裁员正在酝酿中。
到目前为止,网络版《新闻周刊》的订阅数量只有2.7万,而衰落后的印刷版《新闻周刊》还保有150万份的订阅量。
根据集团CEO巴巴·谢蒂的说法,《新闻周刊》将要实行的策略是不向广告商承诺读者基数,杂志为了达到这个数目而降低订阅年费。谢蒂认为,摆脱了这个数字的羁绊,在提高订阅价格上就掌握了主动权和灵活性。因此,转型之后的数字周刊将会把读者的订阅费而不是广告费作为主要收入。目前,数字版《新闻周刊》的订阅价格设定在每期4.99美元,和印刷版的杂志持平。如果按年订阅可以享有折扣。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转型的第一年,《新闻周刊》的定价更多的是一种调整中的尝试,目的是找到读者觉得舒服的价位区间。
传统媒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新闻周刊》之前,已经有杂志为摆脱印刷版试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真正的先驱,它在2010年摆脱了印刷版,现在这份杂志已经浴火重生,它的主编布里安·凯利说,这份数字化的杂志已经开始盈利了。它去年推出了iPad客户端,每月收费99美分,但是它的主要盈利渠道还是它网站上汇总的信息,想要订阅这些分类的信息,需要支付每年29美元。凯利说:“我们没有一刻是坐着不动的,我们必须开创新的产品。”这个说法揭示了数字化媒体的危机感和激烈的竞争形势。
而在报纸方面,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早在4年前就停止了纸质版日报的出版,并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这使该报成为美国第一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全国性报纸。此后,美国报业便开始了关停印刷版转战网络,甚至申请破产保护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付费数字产品的未来也许很可观,但是处在转型期的媒体日子会过得比较艰难。路透社的记者塞门就泼冷水说:“《新闻周刊》只依靠数字版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判断的依据是,《赫芬顿邮报》曾尝试网站新闻收费,但是只实行了5期就放弃了。此外,主要依靠电子订阅维持生计的《Daily》经营困难,已经到了裁员的地步了。
由于《新闻周刊》的道路很可能是其他平面媒体的最终归宿,所以它的改革受到媒体行业的普遍关注。它的转型也让一些媒体人感到伤感,伊利诺伊大学校报的评论文章称“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对印刷业的未来感到心酸。我们热爱触碰纸张的感觉,翻阅报纸的声音,纸上的折痕以及油墨的香味。但是《新闻周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它跟随读者的需要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