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的原点,村委会主任周忠莲感慨万千。
这个村子90%以上的人都姓周,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代。两条溪水环绕着村子,青砖灰瓦,还有到处可见的莲花,处处显示出这个村子的秀美。
被称为环溪村原点的地方,正是这个村子第一座房子的所在地。如今,一个古香古色的旅游度假会所正在建设中。会所旁边,就是周氏祖先留下的5棵繁茂的银杏树,它们为周敦颐的后代子孙留下浓密的绿荫。
不过,如果把时间推回5年前,这里远不是现在的样子。
“那个时候,环溪村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周忠莲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桐庐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清洁工程是重中之重。
如今,环溪村就像城市一样,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垃圾箱,村里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不仅如此,村里生活污水还有了高科技处理池。通过人造湿地将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为村里制造了湿地景观。
“这几年,县里几个项目的实施,村子一下变美了。”周忠莲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庭院整治到美丽庭院,村民生活环境舒适了,村子知名度也上去了。来旅游参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旅游开发开始成为村里新经济增长点。
全民共享的桐庐才是幸福的桐庐
类似环溪村的变化,正发生在桐庐县的每个村子。桐庐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如果有记者来桐庐采访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拿出地图,由他们自己选,想到哪里采访都可以。”
桐庐县委副书记吴玉凤告诉记者,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想,怎么建设新时代农村,通过何种方式提升本地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怎样引导他们建立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2008年,桐庐县把各村堆积的垃圾全部清理出来。2009年桐庐县开始建立长效机制,把垃圾、污水进行县乡村一体化处理。
如今,桐庐县的每个村都建立固定环卫队伍,每500个村民配1名保洁员,全县已建成日处理能力25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5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183个村级垃圾收集房,建立了由1700多人组成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桐庐县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已建成日处理能力8.2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完成了14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以及全县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到今年年底,桐庐县所有183个行政村都将全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不仅如此,桐庐县还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成为全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的典型样板。
清洁桐庐活动,不仅是对村里卫生环境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和观念。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这干扰了生活,但村民逐渐也体会到了好处,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家庭垃圾由原来的随地扔,转变为自觉集中放到垃圾箱,很多村民还主动在房前屋后种草种树。吴玉凤介绍,县里曾搞了一次民意调查,清洁乡村工作获得了95%的满意率。
在外人看来,桐庐的这些变化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关系百姓日常生活质量的点滴,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在的幸福。
就在去年年底,桐庐县压缩财政开支5%,给全县60岁以上的每位老人发放300元春节红包。
在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中,桐庐县的排位并非很靠前。但桐庐农村面貌普遍的改观改善,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到的实惠,在百强县中排位毫无疑问是靠前的。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桐庐领导班子的‘幸福桐庐’价值导向。”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庄志民,根据自己对桐庐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在桐庐看到的是一个全民共享的幸福桐庐。”他说。
为保护生态舍弃很多赚钱产业
在富春江下游的富阳市老百姓是幸运的——富春江江水在桐庐县出境后,水质竟然要高于桐庐入境水。
在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看来,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最重的任务是发展,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经济;桐庐最高的标准是惠民,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舍弃了很多能快速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桐庐县副县长樊春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山有水的县城有的是,但如果要把山水的文章做大,就一定要符合生态要求。在桐庐,如果把生态这个优势都放弃了,发展其他产业也很难做大。
坚持生态保护,坚持民生投入,并没有让桐庐发展放慢脚步,反而让发展步伐更稳健。樊春告诉记者,城市发展要符合实际,要符合自身能力,不能为发展指标快而快。“桐庐是一个非常有味道的小城市,我们的定位和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的中等大小的山水城市。”
而这一定位和目标,被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总结概括为“五个桐庐”:风景桐庐、低碳桐庐、人文桐庐、开放桐庐、幸福桐庐。
“五个桐庐”的发展目标,最终是要落到“幸福桐庐”上。幸福桐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和拓展公共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提升优势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9月27日晚,在首届中国(桐庐)休闲乡村旅游季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将“中国最美县城”的牌匾授予桐庐县人民政府县长方毅。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席王军向“中国画城”桐庐颁发了“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牌匾。
此前,桐庐已经获得包括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
“桐庐已建设得很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怎样实现从村美城美到民富县强的提升。”桐庐县委副书记吴玉凤说,桐庐富民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发展休闲乡村。
据桐庐县风景旅游局局长钱潮力介绍,目前,旅游业占全县GDP的8%,依然是桐庐县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但是,桐庐县每年有近7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绝大部分还是观光游。我们想让旅客慢下来,留下来,慢慢品味。”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来看,休闲正是旅游业潮流。桐庐县正尝试朝这个方向转变。
桐庐县副县长樊春说,桐庐的美是全方位的,全县都是景区,全领域、全行业都可以发展旅游。为此,桐庐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了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全域大景区,建设全国县域旅游示范县。
目前,桐庐已建成一大批精品亮点项目,如富春江镇芦茨村、横村镇阳山畈村、江南镇深澳村、荻浦村、环溪村、莪山新丰村等,带动了阳山畈桃产业、芦茨村高端精品农家乐、钟山蜜梨等产业发展。
吴玉凤说,在发展休闲乡村产业过程中,桐庐尤其注重“慢”的文章,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长三角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倡导慢饮食、慢读书、慢创作、慢运动、慢旅游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让人们体验农家生活的怡然自得,感悟大自然的纯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