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9日及10日,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先后公布。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因在量子测量与操纵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工作有助于建立更精确的时间标准;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库比尔卡获化学奖,他们发现并解析了一类能让人体感受周围环境信息的蛋白质——G蛋白偶联受体,这类受体是人类开发新药的关键。
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许多科学爱好者遗憾地发现,此前呼声极高的大热门“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发现者榜上无名。不过,发现“上帝粒子”被称为半个多世纪来最伟大的物理学成就,今年没得奖,说不定明年就“卷土重来”了。
为了精确时间,给原子“下套”
在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塞尔日·阿罗什与妻子出门遛弯。正往回走时,他接到一通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IP显示电话来自瑞典,阿罗什心里有点小慌张地接了。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看……是瑞典的号码,就知道好事来了。那种感觉——你知道——势不可挡……”果然,这通电话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打来,通知他与大卫·维因兰德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彰的是两位科学家“提出了操纵单个量子体系的实验方法”,这听起来又是相对论那一级别的、与日常生活没啥关系的艰深研究。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奠定了我们生活的根本——时间标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不可谓不重要。
我们今天所用的时、分、秒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们为了计时方便定下的一个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标准在不断地向标准化、精确化方向改进。几千年前,古人们就创造了许多原始的计时方法:有的使用燃香,有的使用漏壶滴水,还有的使用沙漏。及至后来,又出现了摆钟、机械钟表,这就衍生出了时辰、时、分等概念。
所谓时间标准,当然是越精确越好,二战以后,原子钟的出现是时间标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其超高的精度,2012年国际通讯联盟会议上,决定用原子钟时间取代使用了近130年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太阳横穿英国格林尼治子午线时的时间,被定义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正午)。
原子钟能被用作精确计时,是因为原子内部两个谱线的频率基本不变,所以这里的时间标准实际上就是频率标准。在微观世界,物理规律不再满足经典的牛顿力学三定律,而是由经典的量子力学所主宰。要精确定义频率,就需要能准确把握单个量子体系的特性。阿罗什的做法是,用高反射率金属壁空腔将一个原子-光子系统与外界隔绝起来,形成一个非常简单的“陷阱”。用这个简单的“陷阱”可以检验量子态原子的诸多性质,如量子的叠加、纠缠、互补性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测量量子态原子的频率。
2010年,维因兰德在美国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关于铝离子光频标的文章,精确度远远超过其他原子的水平。
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有“感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理解细胞感受周围环境信息的方式。人们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效应,例如肾上腺素可以增加血压和心率,但不知道这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有人猜测,细胞表面含有某种激素受体。后来的众多研究证实了这一猜测。但这下问题又来了——这些受体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工作机制又是什么?
1968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想到了一种聪明的办法:用同位素标记受体。他成功地用碘同位素标记了肾上腺素受体,人们这才第一次大致弄清楚了这种受体的分布情况。上世纪80年代,布赖恩·库比尔卡从人类基因库中克隆出了肾上腺素受体基因。他们分析这种基因结构时,惊讶地发现了另外一种毫不搭边的蛋白质——来自视网膜中感受光线的蛋白质结构,竟然和这种受体结构类似,它们是同一类蛋白质。
莱夫科维茨和库比尔卡找到的一棵青菜,牵出了一整片菜园,现在人们知道这一类蛋白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这是一个有一千多名成员的蛋白质大家族,人们感受光、香味、气味等刺激都要靠它们。没有这些蛋白,我们也许真的只是一具臭皮囊。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上大约50%的药物直接或间接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可以说,莱夫科维茨与库比尔卡的工作是人类开发新药、对抗疑难杂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