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美10年没有赚来“绿卡”

美国“驱逐”华为为哪般?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2年10月17日   24 版)

    □图片来源 CFP

    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个年头,华为就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在科技公司扎堆的得克萨斯州安营扎寨,设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华为稳扎稳打地打拼了十余年。但足够的耐心并没有换来“敲门砖”,时至今天,华为仍然没拿到美国市场的“绿卡”。

    当地时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布一份调查报告,称美国应禁止中国两大电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参与建立美国全国性应急网络建设,原因是这两家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当即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反对,称“美国国会有关委员会的这份调查报告仅凭主观猜忌和不实依据,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进行无端指控”,将排斥中国企业在美开展正常经营和正常竞争。

    华为遭受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指责

    去年2月,美国国会就已开始对华为和中兴进行调查,以确定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威胁到了美国安全。

    11月,华盛顿和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对华为、中兴增加调查力度。众议院小组宣布,正在调查在美中国电信设备商是否为中国间谍活动提供机会、危及美国的电信基础设施。

    今年6月12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和委员罗普斯博格致信华为和中兴,要求提供包括合同、来自中国政府的资金以及在美业务等细节。并在第二天发布消息,表示仍然对“华为、中兴在美国电信基础设施领域的扩张,所引发的国家安全威胁担忧”,并称必须在华为、中兴进一步扩大美国市场前,弄清楚真相。

    从这封已经被公开的信件中可以得知,情报委员会的一些工作人员曾经于今年2月23日和5月23日,分别在深圳和香港会见了几位华为高管。

    在调查进行一年多以后,9月13日上午10点,由美国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组织、主席罗杰斯主持的听证会,在在美国众议院举行。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美国国会面临此类听证。

    为期3个小时的听证会上,华为和中兴正面“迎战”美国议员,就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调查接受质询。

    华为面临的最主要指控之一,是如果美国政府允许它为AT&T和Verizon等运营商建设网络,它有可能会在软硬件中留下后门,如此一来,它在中国的朋友们,就会利用这些后门攻入数据库,或在战时关闭网络。

    与此相关,跟很多中国企业一样,华为内部设有“神秘”的党委。美国安全机构据此猜测,它与政府安全部门、军队之间存在着某种秘密的联系,并得到这些机构的扶持。

    10月8日,该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中重复了上述指控,称华为和中兴公司是中国政府的代理人,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经费和数千名雇员的力量,只为刺探美国的情报,却没有给这些“近乎荒谬”的不法活动任何直接证据,报告也没有全文公开。

    14日,面对华为给出合理解释的诉请,美国商务部官员透露,由于事涉“国家安全”,因此不可以在任何公开场合对此事展开分析、讨论。

    “报告的惟一目的,就是阻挠中国ICT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报告出台后,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网络电信公司思科系统公司——华为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11日,《华盛顿邮报》以“竞争对手推动对其审查”为题,剖析思科公司在这场闹剧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熟悉思科销售战略的匿名人士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去年9月,思科公司曾在业界广泛散发一份名为《华为与国家安全》的文件,鼓动美企不要和华为合作。在这篇长达7页的文件中,思科公司称“对华为的恐惧正在全球散播,华为难以脱离其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在此之后,多家美国企业“排队”游说美国国会山,要求加强审查。

    美国加特纳研究公司副总裁马克·法比表示,华为始终未能进入美国市场,“主要是政治原因,说客们非常努力地为其制造障碍。”

    这与华为美国在其声明中所指不谋而合:“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一个报告的惟一目的,就是阻碍竞争、阻挠来自中国的ICT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思科从未回避过对华为的关注,其CEO曾将华为看作是“最大的长期威胁”,说它“常常不按规则出牌”。而华为的成绩也的确耀眼,去年财报显示,其销售总收入达3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今年上半年达到162亿美元,仅就销售额来讲,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

    这些数字也许能够道出美国公司的担忧。

    从去年11月开始,华为也一直在加紧“游说”美国政客的努力,力图缓解安全和贸易保护主义者们的担忧。

    为此,华为已经聘请了6家游说公司,花了 82万美元的游说费用,比去年高了4倍还多;游说者中,还包括一位前参议院议员,两名经验丰富的共和党竞选助手和一名前任民主党办公厅主任。

    但中国企业来美的时间毕竟太短,游说公司与美国本土大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大部分交易可能只需要一个酒会就谈妥了,中国企业却很难进入这个体系。

    以思科为例,雇佣7家专业机构、35名游说人为其工作,去年花费的游说费用高达280万美元,今年也已经花了121万美元的游说金额在电脑网络行业,而且国会议员中有73位在思科集团中拥有投资。

    无论是企业的“耳旁风”,还是选票的走向,都难免影响政府的决策。正是这些“非技术因素”不遗余力地设置障碍,华为进入美国的路才会走得如此步步艰难。

    漫漫十年路,赚不来一张美国“绿卡”

    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个年头,华为就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在科技公司扎堆的得克萨斯州安营扎寨,设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像觊觎其他海外市场一样,华为选择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地打拼了十余年。但足够的耐心并没有换来“敲门砖”,时至今天,华为仍然没拿到美国市场的“绿卡”,相反,却被排除在美国主流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门外,其在美商业交易也屡屡受阻。

    来自美国政府的刁难并非偶然。2007年,华为联合背景雄厚的贝恩资本,联合竞购3COM公司,被美国政府阻止;2010年,华为竞购2Wire公司、摩托罗拉移动网络部门未获批准;同年秋季,美国运营商Sprint Nextel为其网络升级招标,本能以价格优势中标的华为,却在亚利桑那州共和党议员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的干预下,痛失大订单;去年,又因安全调查,被迫放弃收购美国技术开发商3Leaf Systems。

    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曾在去年2月向美国政府发出的公开信中,将所有的“误解”进行了一一总结:与军队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在“国家安全”的大旗下,政治因素和商业利益一拍即合,这几乎成了美国政府设阻和竞争对手“下绊子”时,屡试不爽的借口。

    美国应该向华为敞开大门

    10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美国应向华为敞开大门》,指责华盛顿对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的严苛。

    “(美国的所作所为)好像我们仍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电信网络是由AT&T、法国电信以及英国电信这样的国家垄断企业建设的,所有外来厂商都被拒之门外。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如此。”

    进军美国市场,华为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上市圈钱,更重要的是4G网络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如果错过这场盛宴,损失的不光是眼下的利益,还有未来的竞争力。

    何况,美国市场在全球电信业市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盯着美国对华为的审查结果和态度。尽管目前在美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并不高,但一旦被贴上“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多年来营业收入中海外收入占比一直在70%以上的华为,面临的损失可想而知。

    但对于华为来说,这些影响虽然巨大却不致命,凭借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迟早可以重返美国市场。

    美国投资公司伯恩斯坦则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担忧,因为对思科等美国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重要市场,如果中国政府采取报复措施,如拒绝购买美国的网络设施,在新的电信基础设施投标工程给美国公司设置门槛,将会给美国公司带来沉重打击。

    对美国消费者最有利的选择,是允许华为和中兴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采取防范措施,伯恩斯坦公司这样认为。美国可以要求华为在伦敦或纽约上市,以明晰所有权结构;可以要求它将技术提交给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像对待防务公司那样要求其美国分部与公司其余部分分开经营;甚至可以要求它解散党委。而美国不应该做的是,将华为拒之门外。

分享到:

 

美国“驱逐”华为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