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俄“上热下冷”、俄语人才缺乏、对俄报道“偏科”——

中国人需要了解却不了解的俄罗斯

王宪举 《 青年参考 》( 2012年10月17日   10 版)

    2012年10月16日,黑龙江黑河口岸在装运防火砖,准备出口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据统计,今年以来黑河口岸共出口防火砖100多万块,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其工业发展较快,防火砖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图片来源 CFP

    一位俄罗斯外交官对我说:中国人喜欢芭蕾舞,但除了《天鹅湖》,就不知道俄罗斯还有什么其他芭蕾舞剧;中国人喜欢苏联歌曲,但多数人只知道《三套车》、《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3首,对俄罗斯现代歌曲基本不了解;很多中国年轻人除了流行歌手维塔斯外,就不再知道其他俄罗斯歌手,对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也很陌生。

    俄罗斯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最近很忙,不但在上个月突破性地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而且还在10月16日迎来了第5届俄中旅游行业人才培养论坛。

    现在,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乐于前往俄罗斯旅游(2011年有84.5万名中国公民访俄,其中游客23.5万人),两国的贸易额也在与日提升。就在今年的APEC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记者们说,俄罗斯和中国互为邻居,“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两国每年贸易额升至1000亿美元的目标“肯定会达到”。

    但是,中俄关系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两国普通民众间互不了解、互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形,确还时有发生。

    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24年前,我就曾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采访,之后又多次来到俄罗斯进行报道。多年的实地接触告诉我: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就好像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曾近距离见证过“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国旗落地、俄罗斯三色旗升起”的我,一直想得到苏联“解体之谜”的答案。

    19世纪俄罗斯学者丘特切夫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在俄罗斯,只有信仰是可能的。”

    一位在俄罗斯工作了多年的记者同行,曾这样总结他对俄罗斯的感受:“看一两本书仍读不懂的国家,驻三四年仍猜不透的国家,跑五六个地方仍认不清的国家,飞七八个小时仍飞不出的国家,耗九年十年真情仍交不亲的国家——我们无法选择的邻国俄罗斯。”

    很多中国企业不了解俄罗斯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莫斯科长期驻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一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真实经历。

    一年夏天,无锡一家公司的4人小组匆匆来到莫斯科,联系了几家俄罗斯客户后,就让国内发一个集装箱的商品到莫斯科。大量轻纺产品运抵莫斯科后,他们把这些商品赊给莫斯科以外的一些中小城市的百货商店和个体商人销售,合同规定,商品销售后须将进款返还给中国公司。

    但是,无锡公司每次去要货款时,那些商店和商人总说,商品还没卖掉,其中一个秃顶、细眼的犹太个体商人,承认货已卖掉却不肯付钱。他早已把中方人员看透:商品不是他们个人的,是否卖掉不是关键,赔钱也不在乎。

    果然,半年后,这家无锡公司就难以为继。一方面,他们所住的外交公寓要付高额房租,租用的办公室要付天价租金,每天的交通和生活费也很昂贵。另一方面,公司却没有任何进账,明知俄罗斯人赖账却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临回国前却仍阿Q精神十足地留下了豪言壮语:不管赚钱不赚钱,我们来了俄罗斯就是胜利!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为了完成“走出去”这个口号的任务而去莫斯科的,毫无经验又不善经营,使公司受损,自己却毫发未损,回国后报告说“俄罗斯人不好合作,在俄罗斯不能做事”,就万事大吉。

    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说,很多中国企业不了解俄罗斯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就急于到俄罗斯合作兴业,而当遇到一点困难时,就说“这个地方不好,我回国去了”。有些企业人员在莫斯科只待一两个星期,还没了解俄罗斯同行是怎么工作的,俄企是什么样子,俄罗斯的消费和需求是怎样的,就匆忙回国了。

    截止2011年底,俄罗斯累计利用外资347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俄投资276亿美元,仅占7.9%,名列塞浦路斯、荷兰、卢森堡等欧洲小国之后。2011年中国对俄投资18.8亿美元,还不到当年俄吸引外资总额的1%。

    不少去俄罗斯出差的中国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抱着合作的愿望。一些省、市、县的团组就是想去俄罗斯“公费旅游”,签协议和意向书只是为了回国后能向本单位或上级领导交差,敷衍了事。

    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起初他们对接待中国团组很感兴趣,以为真能达成一些协议,开展一些合作,可渐渐才明白,与许多中国团组座谈、签约都是“白搭功夫”。很多中国代表团和考察小组回国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些合同、协议和意向书成为废纸。于是,俄罗斯人不愿再浪费时间和精力接待各种中国代表团了:“老子不陪你们玩了!”

    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公款请客和浪费现象,也常有讥讽。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一位学者对我说,过去中国人请客是四菜一汤,够吃即可,现在每餐至少十几个菜。

    有些俄罗斯客人来华访问,开头一两天胃口还好,但被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两三天后,就胃口大减、吃不动了。客人很尴尬,如果不吃,似乎前几天他们关于中餐的溢美之词不够真诚;如果继续大吃,确已无胃口,且会吃坏肠胃。

    俄罗斯人对“中国接待单位赠送礼物过多过滥”也反应不一。有几个俄罗斯人告诉我,中方送他们的东西之多,令他们担心回国时行李超重。有的俄罗斯人非但不领情,反而挖苦说:“我们参观汽车厂时,真担心他们送给我们每人一辆汽车。”

    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后已改变了用公款大吃大喝大送礼的“慷国家之慨”的做法,而他们的简约接待又使那些去俄罗斯回访的中国人感到心理失衡。有好几次,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莫斯科对邀请单位的接待十分不满,又不好直接向俄方表达,就悄悄对我说:“俄罗斯人这种接待水平,与我们对他们的接待相差太远!”

    中国每年出版15万本新书,只有20本译自俄文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超过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普通中国公民对俄罗斯人的友善程度,也超过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程度,但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不了解和误解,依旧十分严重。

    在俄的中国商人与当地人之间,似乎总有一堵文化隔阂的墙。

    一个俄罗斯外交官对我说:中国人喜欢芭蕾舞,但除了《天鹅湖》,就不知道俄罗斯还有什么其他芭蕾舞剧。中国人喜欢苏联歌曲,但多数人只知道《三套车》、《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3首,对俄罗斯现代歌曲和乐曲基本不知。很多年轻人除了流行歌手维塔斯外,就不再知道其他俄罗斯歌手,对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也很陌生。

    中国不少中老年人对俄罗斯文化有误读:对列宁主义知道得很多,对东正教文化知道得很少;对沙俄及中苏友好时代的俄罗斯文艺作品知道得很多,对中苏友好以后的俄罗斯文艺作品知道得很少;有些人自以为很了解俄罗斯,其实并不了解。

    现实是,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识,基本停留在苏联时期或者苏联解体初期、即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近20年来,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识,有很多“空白点”——对俄文化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认知如此,对俄罗斯现代文学作品的认知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文化大国译介现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实在太少,老的翻译工作者老了,中青年译者有的没有兴趣,有的嫌翻译费太低,辛苦几年翻译一本图书,每千字只有80多元翻译费,还要扣除20%的所得税。

    自撰有关俄罗斯的作品更是“无偿劳动”,不给作者付稿酬出版社才肯出。一些出版社只愿意出版西方文学作品,而不愿出版有关俄罗斯的当代书籍。

    所以最近20多年没有出现像曹靖华、高莽、草婴这样高水平的俄文翻译家。俄罗斯文学对中国人再也没有产生像20世纪20至50年代那样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几乎出现了20年之久的俄罗斯文学断层,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俄罗斯文学了解甚少。这也是中国人对当今俄罗斯缺乏深入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8月底参加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俄罗斯出版商协会主席切切涅夫说:“中国是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版国,每年出版15万本新书,但其中只有20本译自俄文。这太可笑了!”

    北京二中的一位俄语老师对我说,现在学生们对俄语和俄罗斯不感兴趣,对英语和西方文化却很感兴趣。全北京只有二中、人大附中和通州潞河中学开设俄语选修课,而这3所学校的学生中报名选学俄语的也很少。原因很简单,就是高考的外语是英语,大学不要学俄语的学生。因此,中学生有谁愿意学俄语?教师中又有谁愿意教俄语?

    大学里教、学俄语的情况稍好些,但是名气很大的中山大学等高校10年前就取消了俄语专业,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学校,每年也只招3个班数十人而已。由于俄语沦为“小语种”,恐怕短期内很难涌现出大量出色的俄语人才。

    而俄语人才不足,又必然会对中俄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湖北两家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人名等译法极不正确,读来味同嚼蜡。科技部一位专家告诉我,现在中国科技部门缺少俄语干部,致使很多俄文科技材料不能译介过来,科技合作也受到影响。

    谁能代表俄罗斯,如何理解俄罗斯

    作为曾长期从事俄罗斯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也深切感到,中国人对俄罗斯缺乏了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媒体。

    虽然近20年来中国媒体关于俄罗斯的报道远比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但我们的报道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关于俄政治和外交报道多,关于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东西报道少;对中俄双边关系、领导人访问报道多,关于普通人的生活报道少;关于中俄两国一致的东西报道多,对分歧或有争议的问题报道少。

    2008年,俄罗斯电视台推出一档名为《俄罗斯名人》的节目,由全国电视观众推选历史上最能代表俄罗斯的3个人物,也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性人物。

    这项活动分4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推举出500位名人,供全国电视观众评选;第二阶段,观众经过评议和投票,从500人中选出50人;第三阶段,观众再从50人中选出12人;最后阶段,观众选出3名最能代表俄罗斯的伟人。

    进入“决赛”的12人按得票多少排列的次序是:13世纪上半叶率领俄罗斯军队战胜瑞典军队和条顿骑士团的涅夫斯基、1906至1911年担任沙俄政府总理的斯托雷平、大刀阔斧地进行面向欧洲改革的彼得一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十月革命领导人列宁、1924年1月至1953年3月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帕维尔一世时期沙俄军队最高统帅苏沃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伊万雷帝和亚历山大二世。

    最终的前3名是:涅夫斯基(524575票)、斯托雷平(523766票)和斯大林(519071票)。

    《消息报》评论指出,“俄罗斯名人”的评选结果客观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选择。涅夫斯基名列前茅是因为他在俄罗斯民族遭到外族入侵时奋起反抗,捍卫了俄罗斯的独立和文明,“拯救了俄罗斯”。斯托雷平名列第二是因为他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行新的国家杜马(议会)选举法和农业改革,通过取消村社经济、培植富农阶层等手段,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而斯大林能够名列第三,是因为观众“选择了胜利、力量、廉洁奉公、国家思维和帝国雄心”。

    选出这3位代表人物,反映了当今俄罗斯人的心态、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强调“走俄罗斯民族自己的道路”、“我们需要伟大的俄罗斯”的斯托雷平,对普京的影响非常明显。

    中国媒体经常流传所谓普京的豪言壮语“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实际上是出自斯托雷平。1909年10月1日他在萨拉托夫《伏尔加报》上宣称:“给国家20年的稳定,国内的加上国外的,您将认不出今天的俄罗斯!”

    遗憾的是,对于历时7个多月、有数千万俄罗斯人参与的这项重要社会政治活动,自始至终没有一家中国媒体进行报道,致使中国公众无从得知这一重要信息。

    中国公众对今日俄罗斯认知上的空白点,着实需要努力加以弥补,其中翻译界和新闻界尤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历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和《光明日报》驻俄罗斯记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副所长、研究员)

分享到:

 

中国人需要了解却不了解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