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推出以来,谷歌地图便在全球引发了一股强劲的“地图潮”。它使人们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目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对谷歌地图的出炉过程,绝大部分人并不知情。近日,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亚历克斯·玛德里加尔有机会赴谷歌地图办公室采访,向读者揭示了谷歌地图的构建过程,这也是谷歌第一次对外展示其“地面实况”(GT)项目。
制图“三步曲”
谷歌开发地图的办公室并不起眼,只是山景城郊区一栋低层建筑,在那里玛德里加尔采访到了众多高级工程师。前美国宇航局工程师、谷歌地图项目骨干工程师迈克尔·威斯-马利克就是其中一位。
对大家关心的“地图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问题,威斯-马利克简要地“科普”了一下。制作一幅地图需要“三步走”:首先是从合作伙伴里获取地理源数据,有些数据需要花大价钱购买,还有一些免费数据则仅限于非商用开发;其次是格式转换,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需要用工程化的手段转换为统一格式,以方便后期统一处理;最后就是处理数据,技术人员通过分析整合,能让最终的数据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源数据产生1+1>2的效果。
谷歌所依赖的一个重要数据源,就是美国人口统计局的“TIGER”数据库。该数据库非常强大,谷歌技术人员仅依靠这个数据库,再综合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数据源提供的进一步信息,就能画出一张标有道路、高速公路、地面概貌的地图。
在非专业人士看来,这张“草图”已经很不错了,但这样的地图只能提供像纸质地图那样的宏观信息,至于更微观一些的信息如商场的位置、游泳池在哪、街道的拐角、交通标志,还需要谷歌街景帮忙。
为了获取这些个性化的信息,谷歌可是花血本了。谷歌街景由专用街景车拍摄,至今这些街景车已在1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的街道上驶过了800多万公里,都够阿姆斯特朗在地球、月球间走上10个来回了,光油钱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把车开上街拍照的做法当然没有卫星图片、侦察机拍摄那么高科技,但谷歌这样的技术巨头能想到这种不那么专业的方法,确实是因为它行之有效。
一辆车在街上走上一趟,就能记录下两种重要信息:走过的路线与路线两旁的目标。这种方法也确实简单,试想要画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大城市,如旧金山市区的地图,只需要找一名司机、一名摄影师,带齐摄影工具,乘一台普通的车绕着城区的路多转几圈,在顺便欣赏城市风光的同时还能获得重要数据。
相比卫星地图,这种方式还有反应迅速、更新快的优点。曾有用户报告说谷歌地图没有显示一个乡村新建的环形路,因为谷歌原来依赖的卫星地图还没有更新。谷歌很快把街景车开到了那儿,拍下这条路,没过多久这条路就反映在更新了的地图中。
图片识别技术来帮忙
这说起来简单,但要实际操作起来又会碰到很多问题。获取经过的路线信息很容易,但要为千千万万个被拍摄目标做索引,并形成有用的信息如交通标志的含义、酒店与餐馆的位置及名称,工作量真不是一般大。因为用户感兴趣的并不是街景车拍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实景图片,而是图片中包含的文字信息,从海量图片中提取文字信息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谷歌当然不会笨到派人去一张张瞅图片,这样大的人力投入够它倾家荡产的。运用光学字符识别(OCR)等计算机图片识别技术,谷歌能快速从图片中提取交通标志、街道名称、地址等有用信息。
谷歌地图副总裁布莱恩·麦克雷敦表示:“我们现在有600万个商业机构以及2000万个地址的‘视野码’,我们可以很精确地知道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logo匹配知道肯德基的标志在哪儿。”
随着OCR技术的进步,谷歌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效率已大大提高。但目前的谷歌街景还不够智能化,不能直接理解图片中的地理含义。如果你要确定能否在一个路口左转,只能派一个人去看交通标志,无论是直接驾车去还是通过看谷歌街景拍摄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