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出更新奇、大气的影片,好莱坞大导演们往往喜欢碰触世界末日、外星人入侵、星际旅行、克隆人之类的主题。这样的题材往往是爽了观众和票房,却让科学家大皱眉头。
一个人是在何时第一次接触到珊瑚礁或天体物理学?很可能就是在影视剧里。考虑到好莱坞大片受众极广,其中还包括很多孩子,科学界呼吁好莱坞更加严谨地拍电影,使用正确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术语。然而,即使是著名电影中也常出现“大忽悠”,不符合科学常识、胡编乱造的情况比比皆是。
近日,美国《史密森学会会刊》列举了几部严重失真的电影,《世界末日》、《2012》、《地心浩劫》等纷纷中枪。
《世界末日》
(1998年)
《世界末日》是“大制作专业户”迈克尔·贝的代表作之一,尽管成片于上世纪,片中巨大的小行星逼近地球的场景至今看来仍令人心悸。为了使影片效果更逼真,这位导演率领摄制组赶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拍摄,并聘请了专业的科学顾问伊万·贝基。可惜该片仍有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或许是为了将行星来袭的场景描绘得更恐怖和紧迫,片中一位NASA科学家告诉总统,有一颗“德克萨斯州大小”的行星会在18天内撞击地球——稍微有点儿天文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这种表述太扯淡了。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凯文·扎恩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评论,称《世界末日》中的科学十分愚蠢,理由如下:
1.小行星普遍不大,目前人们只发现了3颗能被称为“德克萨斯州大小”的小行星
2.一颗德克萨斯州大小的行星,在撞击地球前18天已经会显得异常明亮。事实上,这样的庞然大物应该早几年就被发现了。
3.将一颗这么大的小行星分裂,所需能量相当于一百万个世界核武库的总能量。
4.往一个直径800英尺(约244米)的钻孔里填放炸药,并不足以摧毁广阔如德克萨斯州的小行星,虽然编剧可能觉得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孔了。
据悉,贝基曾试图说服迈克尔·贝将小行星说得小一点、把18天的“死线”延长一点,但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认为观众会相信,直径只有八九公里的东西可以毁灭地球”。
《2012》
(2009年)
2009年上映的《2012》曾一度让“2012年世界末日”、“买船票避难”之类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人当作调侃,也有人真的恐慌起来。影片讲述的故事是,根据玛雅历法,2012年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这里并没有什么问题,片中的大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泛滥也呈现出很赞的效果。但坏就坏在,编剧想给自然灾害一个科学解释。
片中,饰演印度天体物理学家的吉米·米斯特雷发现,太阳加速活动释放出大量中微子,引发地核升温并熔化,大量熔岩溢出造成大陆板块迅速移动,从而带来了地震和火山爆发。
编剧让“虽然大众对它不熟,但好像很厉害”的中微子出马毁灭地球,听上去挺靠谱的,但这恰恰成了影片最不靠谱的地方。中微子又叫微中子,是组成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其特点是极难与其他粒子以至宏观物理实体发生相互作用。
中微子确实具有极强的穿透性,一种探测中微子的经典方法,是将大量四氯乙烯深埋地下,因为只有中微子能轻易穿透地面,厚厚的地层能帮助滤去其他无关粒子。《2012》里这点倒是厚道——探测中微子的印度研究中心位于井下。
但能穿透到地下,并不意味着就能加热地核,因为中微子几乎不能与地核物质发生反应。来再多的中微子,地核也烫不起来,更谈不上后面的熔化。怪不得去年初NASA评选的七大最烂科幻电影中,《2012》一举夺得榜首。
《地心毁灭》
(2003年)
《地心毁灭》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绝佳的视觉效果,当年曾引起一阵轰动。在影片的开头,全球各地都出现了异常灾难:波士顿数十位装置心律调节器的市民,突然因心脏停止跳动而暴毙;旧金山地标金门大桥突然断成两截,数百人坠海;聚集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鸽群突然“暴走”,成千上万只鸽子冲进人群或撞上玻璃;著名的古罗马竞技场竟被密集的闪电击成碎片——原来这些是因为地心停止了转动!
为了让地球重新转起来,美国政府派出了一艘装备超牛的地心舰船,经过重重险阻,深入地心引爆核弹,最后终于成功让地球再次转动。据说,这一情节源于该片编剧兼制片人古柏·兰恩在夏威夷看到熔岩流入大海后立刻冷却,于是想到拍一艘船从火山口开到地心。这样的情节确实非常有新意,但也足够让“科学家们震惊”。
由于情节实在太过离谱,科学界都懒得挑这部影片的细节毛病,而将它视作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科幻片。NASA近地小行星任务主管尤曼曾获邀担任《地心毁灭》的顾问,不过他在看完剧本后便掉头走人。在《2012》之前,该片一直占据着NASA评选的“最烂科幻电影”头把交椅。对于外界质疑,该片导演艾米尔也承认:“基本上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只有一小部份是根据科学事实,绝大部分则是来自幻想虚构。”
《活火熔城》
(1997年)
《活火熔城》最令人惊异的地方是:火山在大城市洛杉矶爆发!麦克阿瑟公园中喷出的熔岩直奔大街,所到之处房屋倒塌、车辆着火,道路被熔岩堵塞,漫天都是火山灰。
该片影片视觉效果上佳,但在科学严谨性上就逊色不少。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学家罗纳德·夏庞蒂埃表示,火山位于有岩浆源的地方;洛杉矶和加州南部有潜在地震危机,但火山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片中的一些细节也存在问题。汤米·李·琼斯扮演的主角冲入地铁拯救司机时,列车正在被熔岩吞噬,车厢内的高温能把塑料、金属都熔化,但琼斯却安然无恙,最后竟然成功跳车逃脱。而在片尾的漫天火山灰中,竟然还能派出直升机投掷水弹,汽车也像没事一样开行。要知道,火山灰很容易堵塞飞机、汽车引擎,致其无法开行。要不是这样,每次火山爆发时航班就不用停飞了。后一个细节,是大多数涉及火山爆发的灾难电影最易犯的错误。
科学界显然对《活火熔城》的科学性不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传播系高级讲师大卫·科比在他所著的《好莱坞里的实验室》中提及,制片人曾把剧本带给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家艾吉尔·霍克桑审阅,后者读完后立即拒绝了为该片提供咨询,并坚称不想让他所在的加州理工与这部电影有任何联系。
《第六日》
(2000年)
《第六日》创造了一个神奇的克隆世界:克隆宠物、克隆人满大街都是,令人眼花缭乱;人形胚胎漂浮在培养槽中,一旦注入人类DNA,就能成为活生生的克隆人。影片中运用的电脑特技值得称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部注重特效的动作片还较深入地探索了人类克隆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也许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片中施瓦辛格扮演的飞行员亚当·吉普森被完完全全地复制了过来。吉普森克隆体的年龄、神态、动作都与真吉普森一致,他理直气壮地闯进真吉普森的家,替代了真吉普森的所有角色,无人能分出真假。而作为母体的真吉普森反而受到追杀,不得不亡命天涯。
这样的情节却让科学界不满。影片中的“克隆”是对人类完完全全的复制,一个人所有的生理甚至心理内容都可以被拷贝下来,移植到另一个个体身上,这与目前科学界所定义的克隆并不相符。正如科比所说,这“既疯狂又不可思议”。
事实上,当前人类所进行的克隆技术主要是生理克隆。当一个生物体被克隆,得到的克隆体是一切“从零开始”,与原生物年龄并不相同,心智也并非原生物的“副本”。但考虑到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复制式克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例如英国电信公司推出的“灵魂捕捉”计划,涉及把一种可以记录人一生的电脑芯片植入刚出世的新生儿大脑中,与片中提出的将“脑晶片”注入克隆人体内的说法一致。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克隆人身上,想必真的会发生“真假美猴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