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日不仅被阿拉伯世界的“怒火”烧得有些“吃不消”,在执行其“亚洲战略”方面,似也有些在“刀尖”上“起舞”。
急于在中日之间斡旋,在亚洲“灭火”的美国,到底能否被各方“买账”,无疑是大选前关键时刻对奥巴马外交“功力”的一次“大考”。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东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专访时说,“美国承认钓鱼岛在《日美安保条约》范围内,并不等于承认日本有对钓鱼岛的主权,最多只是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
美国总统大选已进入“百日倒计时”,恰在此时,出现了中日岛争。这无形中是对奥巴马外交“功力”的一次测验——既不能破坏与中国努力维持的经贸关系,还要摆出一幅对华强硬的姿态,以争取选票。
被“架”在钓鱼岛上的奥巴马,为了能在“刀尖”上更好地“起舞”,派出了国防部长帕内塔,近日前往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哪个都不能丢弃”的“友邦”走了一遭。
虽然在这趟东亚之行中,帕内塔不厌其烦地说着“美国在主权问题上不选边站”,“呼吁双方都冷静克制,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但就在访华的前一天,他在日本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我们遵守条约义务”。
延续16年的两句“经典话”
“《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和“美国在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是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招牌式回答。美国时而强调前一句,时而侧重后一句。用这两句话,美国在中日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1996年9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坎贝尔,首次公开承认钓鱼岛在美日协防范围内。美国驻日大使蒙代尔很快否认了这一说法,但他的否认也立刻引起了美国国内的讨论。
到2004年3月,国务院副发言人艾瑞里在记者会上再次承认美国对钓鱼岛的“义务”,并给出了理由:钓鱼岛处于日本的实际控制下,按照《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规定,该条约适用于日本施政下的领域。因此,《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分析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小布什对日本出兵伊拉克的回报。而2004年也是一个美国大选年,此举显然是小布什为竞选连任而下出的一招棋。
奥巴马上台后,在这一问题上一直表态模糊。2010年8月,奥巴马决定,不再直接提及“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适用对象”,对外采取“间接性”的措辞。这一决定马上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于是,为了安抚盟友,两个月后,国务卿希拉里在美日高层会晤中表示,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范围内。
在最近的岛争中,美国同时重申了这两句“经典外交辞令”。帕内塔此次东亚之行,在中日领土争端上,口风就紧到从不脱离美国政府给出的“标准答案”。在北京的媒体见面会上,《青年参考》记者就看到,穿着深色西装、戴着全框眼镜的帕内塔对中外记者说,美国在钓鱼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双方的朋友,和日本是盟国,同时希望和中国发展重要的关系”。
美国对上文提到的“经典两句话”的运用,可看作是其调整东亚节奏、参与东亚安全局势的手段。这两句自相矛盾的话,贯穿了美国3位总统的16年任期。表面文字之下,美国给自己留足了后路。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东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专访时说,“美国承认钓鱼岛在《条约》范围内,并不等于承认日本有对钓鱼岛的主权,最多只是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这和主权是不一样的。”
美国高官在9月4日希拉里访华前也放出风来,钓鱼岛并非任何时候都适用于《条约》。如果将美国没说完的下半句话说出来,那就是:在此问题上,美国拥有最终解释权。
大选当前,“中国”因素让奥巴马两难
自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就对中国日益“不放心”。尤其是大选前,“中国”都会变得格外“引人注目”。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今年的美国大选,中国成了考验奥巴马决心的元素。
罗姆尼指责奥巴马对中国在汇率和贸易方面不够强硬,并许诺,他当选后的第一天就会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这个许诺获得了美国民众尤其是共和党选民的欢迎。
奥巴马已被罗姆尼逼到了墙角。2008年他一上台就表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把以前的“之一”去掉了,并且他也不肯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罗姆尼不是现任总统,可以随便说,但奥巴马要考虑政策的后果。”刘卫东说。
“可大选当前,奥巴马必须表现出对中国的强硬。”他解释说,在汇率问题上,奥巴马已经显得比罗姆尼温和了,因此他必须通过强调重返亚太,给人一个对华强硬的印象。而另一方面,为了不和中国把关系搞僵,他又不断派高官来向中国政府解释。这恰恰体现了奥巴马争取两全的努力。
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刘卫东认为,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也就是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经贸联系。这就让中美之间的关系变得格外复杂。
在他看来,美国的麻烦是,现在亚太地区出现了“双领导”机制,很多国家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安全上追随美国。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加强在亚太的经济存在,以减少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先与中国合作。
美国外交学会称,“中国问题被踢来踢去,却能引发某些真实且严重的破坏。”
而美国在争议岛屿上呼吁的“双方保持克制和冷静”并非套话,因为美国在亚太确实需要多一点转身的余地。
美国对日本要“给足面子”
8月底,美国白宫发言人纽兰在记者会上,按照日本的称呼,将钓鱼岛称做“尖阁列岛”。根据当时的视频来看,纽兰是在中国记者的追问下,公开说出了“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
当时,在和中国记者6个会合的问答中,她运用了开玩笑、不正面回答问题、偷换题目、回避等方式,希望模糊应付过去。
可见,奥巴马政府并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但是如果一定要明确,美国的意见只能是,承认《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这是克林顿第二任期以来美国的一贯态度,因为美国任何其他方式的解读,都可能引起日本的不安全感。
在刘卫东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交往,美国知道日本是个格外要面子的国家,美国在公开场合必须表示“支持日本”。而承认《条约》对钓鱼岛的适用性,是在“给足日本面子”。
帕内塔防长受到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的邀请访华,但是他在来中国之前,先顺道去了日本。刘卫东认为,这也是“给面子”的一个佐证。“美国必须顾及日本的感受,美国高官访问东亚如果不去日本,会引起日本的恐慌,认为美中在接近。为了不造成日本的误解,美国一定要先到日本。”
“美国的这一做法并非给日本吃定心丸。”按照刘卫东的解读,美国承认《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能够影响局势发展的动作,都在幕后。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并不希望中日之间发生军事冲突。刘卫东推测,美国虽然在面子上照顾了日本,但在背后,一定给日本政府施加了压力。“中日之间适度紧张,美国维持与两国关系的成本最低;中日之间不紧张或者过量紧张,都会使美国成本上升。”
“美国想要维持现状,就找日本,想要解决问题,就找中国。而美国要解决与中国的关系,就找日本。日本可以起到牵制中国的作用。对美国来说,中日两国“一个也不能少”,都要维持住。”刘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