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里,美国人一向是富于冒险精神、积极独立的行动派。这样的印象眼下似乎需要改变一下了。美国《纽约时报》和《纽约客》近日刊登的文章中,美国当下一代成了“宅人一代”和“被宠坏的一代”。
《纽约时报》:冒险家的后代成了墨守成规的宅人
在人们眼中,美国人敢闯又固执,他们不管自己有什么,也不管结果会怎样,都会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就像电影《愤怒的葡萄》中,年轻的汤姆·约德拖家带口,身上只有一点零食,却毅然开着他破旧的汽车逃离不毛之地俄克拉何马州,去往阳光明媚的加州。
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一些人不再那么勇往直前了。美国人,尤其是年轻美国人,开始避重就轻和墨守陈规。
人口普查办公室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20多岁的年轻人搬去其他州的可能性,已远远低于40%。受过教育以及没达到高中学历的美国人,已经变成了宅家一代。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大萧条之前的1980到2008年之间,待在家里的美国成年人增长了一倍。现在甚至连自行车的销售量也比2000年低。《纽约时报》不禁感慨:“今天这一代人简直哪儿也不去。这才是我们要担心的核心问题。”
内达华州的年轻人面临着13%的高失业率,只需花200美元,他们就能坐着灰狗大巴到失业率只有3.3%的北达科他州找工作,那他们为什么不跨州呢?
“这一代人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变革。”每年在哈佛大学发起几千名年轻人投票的约翰·沃普这样说道,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恋家。“我曾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个孩子聊天,他说他曾希望成为一名高中老师,但当他发现做高中老师必须搬去亚利桑那州时,就转而在哥伦布市的轮胎公司找了份工作。
不过,年轻人中最令人惊奇的行为转变是,愿意考驾照的人越来越少了。回看20世纪80年代,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调查显示,当时有80%的年轻人都骄傲地取得了驾照。但到了2008年,这个数据已下降到了65%。尽管人们很容易想到,这可能是由于油价上涨引起的,但联信银行汽车支付能力指数指出,比起20世纪80年代,现在买一辆车所需的钱占收入比重较以前更少,并且石油价格随通胀率调整的规定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或许是因为脸谱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太大了吧。迈克尔·斯瓦克是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的教授,同时也为车管所研究做贡献,他在一份针对15个城镇的研究中发现,年轻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多,在路上的时间就越少。在家上网或许无需冒险,但这会导致经济动荡并且缺乏活力。
这一趋势使美国历史开始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纽约时报》称:“我们曾是一个四处闯荡的民族。朝圣者坐着破旧的小船来到这里,‘迷失的一代’到巴黎追逐海明威和格特鲁德·斯泰恩的足迹,‘伟大的一代’签字报名,漂洋过海去和德国纳粹以及日本军队作战。60年代的年轻人则加入了‘和平队’(编者注:“和平队”是根据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签署的命令于1961年3月1日成立的,其宗旨是“巩固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平队”虽自称是非政治性组织,但它却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资助,其活动又受美国总统办公厅的直接管辖)。”
“然而,现代的年轻人却变得不愿思考问题,经济的衰退和脆弱使得不愿面对问题的趋势变得更加严峻。在经济不景气年代长大的孩子,最终希望在投资和工作方面承担更小的风险,即使萧条时期过去了,他们也不愿努力去寻找新的工作,而是希望在目前糟糕的岗位上做得久一些。”
耶鲁管理学院经济学家莉萨·卡恩的研究显示,相比之下,在经济萧条时期毕业的人,工作15年后,工资仍落后于他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孩子更趋向于认为运气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使他们变得自满。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保拉·朱利亚诺说:“在艰难时期成长的年轻人事业心不强,更愿意待在家乡,因为他们认为幸运比努力更重要。”朱利亚诺女士表示,落后的经济会使人们对运气的评价值升高20%。
让我们来看看“随便”这个词在年轻人当中是多么的流行,《纽约时报》称,一个叫《如此随意》的迪士尼电视节目在年轻人中的收视率高居榜首。这个词从一个标准的统计术语变成了一个万能词,突出着生活的非逻辑性与巧合。然而不幸的是,强调运气甚于逻辑的社会往往发展得不太好。
在70年代中期,在那个每个高中生都渴望着驾照、旅行以及自由的年代,美国摇滚巨星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发布了智慧而又风趣的专辑《为跑而生》。然而,过了一代人,年轻人都变得不那么愿意闯荡了,这时斯普林斯汀发布了他悲沉的“末日哀歌”《汤姆·约德的灵魂》。
“或许现在是时候挣脱枷锁了,给干瘪的自行车轮胎打满气,甚至重新开通66号公路(美国人心中的“母亲之路”,但现在已不复存在)——无论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重新上路。 ”《纽约时报》最后说。
《纽约客》:独立的行动派也会被宠坏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美国孩子十分独立,他们从小就自己挣零花钱,18岁后,更是完全不靠父母,自己负担学费和生活费……”但这样的说法,如今也开始打了折扣。《纽约客》杂志更是直言不讳地称,美国孩子已经被“宠烂”了。
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人类学家艾琳诺·俄克丝,召集了21个生活在洛杉矶的中产阶级家庭,想要了解21世纪洛杉矶人的生活。
俄克丝在研究中发现,洛杉矶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很叛逆,被家长惯坏了。
在接受研究的那21户洛杉矶家庭里,如果不是父母下命令,孩子没有一个会自觉做家务。通常,这些孩子会被哄着去做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他们还会拒绝。在此次研究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父亲让8岁大的儿子去洗澡,尽管他好生请了儿子5次,可是后者还是不听,最后他只好强行把儿子抱进浴室。不过5分钟过后,他儿子没有洗澡,偷偷溜进了卧室打电子游戏去了。
还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一个8岁大的小女孩坐在餐桌旁,看到没有自己喜爱用的镀银餐具时,便大喊大叫:“我用什么吃饭啊!”其实,这位小女孩知道镀银餐具放在哪里,可是她爸爸还是起身去帮她拿了过来。
另一个名叫本的小男孩就要和父母一起出门了,他发现自己的脚挤不进鞋子,便将一只鞋子伸过去给他爸爸说:“解开它!”他爸爸提醒他,说话要好听点。本然后说道:“你能帮我松开鞋带么?”他们就这么来回折腾了好几次后,本的爸爸帮他解开了鞋带,随后本穿上了鞋子,却又要他爸爸帮他把鞋带系好。最后,他爸爸实在受不了了,发起火来,大声嚷道:“听好了!你自己把鞋带系好,然后我们一起出发。”本居然没有受到惊吓,反而嬉皮笑脸地回应道:“我不过只是随便问问嘛。”
当今美国人的小孩被娇生惯养的程度,可比历史上任一时期享有特权的年轻人。当然,这里要除开帝王的子孙和法国大革命前的皇储太子。这群小孩不但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有很多礼物甚至是他们意想不到的——衣服、玩具、照相机、电脑、手机、游戏机、苹果iPod……而且他们还享有史无前例的特权。“父母亲想要讨好孩子,这与以前子女们竭力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截然相反。”心理学教授珍·特温奇和维·基斯·坎贝尔撰文写道。
在许多中产阶级家庭里,至少有一两位随叫随到的大人响应孩子的要求,有时甚至有三个。因此,孩子常被服侍得舒舒服服。据一项由《时代》周刊和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联合发起的民意调查显示,有2/3的美国爸妈认为,他们的孩子被宠坏了。
前《麦考尔》总编萨利·科斯洛就很为自己的儿子杰德担心,在学校读了4年,又在西海岸待了两年后,杰德搬回了母亲的公寓里。他没有工作,也不找工作,天天玩到很晚才睡,接着第二天中午才醒,醒来后就穿着四角裤到处游荡。科斯洛正在着手搞清,为什么她儿子和与他同代的年轻人会深陷在这种“永久性成长停滞”的状况里,她总结出其中部分的原因是持续低迷的经济,另外就是父母的溺爱。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帕米拉·德拉科曼搬到巴黎定居后生了一个女儿。她尽心地抚育着女儿,却发现后者总是表现恶劣。“法国小孩在一日三餐里总是那么规规矩矩,乖乖地坐好;而我女儿在饭菜盛上来时乱丢食物。”
德拉科曼跟许多法国妈妈交流过,有一位叫马丁妮的妈妈跟德拉科曼说,自己总会在她的女婴哭了5分钟后才去抱抱她。德拉科曼和她攀谈时,发现马丁妮现已三岁大的女儿已经能自己做纸杯蛋糕了。“我女儿大概也在这个年纪,但她连一件稍难的事情都处理不来。”
德拉科曼还发现,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说“不”;和美国父母不同的是,法国父母说“不”的时候,他们是动真格的。“他们认为学会接受拒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这样他们才会明白,地球并不是只围着他们转的。”
《纽约客》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儿童从7岁起,就开始学习做成年人的工作了。而现在,即使快到40岁了,也还是未成年。“成年期滞后”会导致可怕的结果——一代人的退化。或许,在美国家长帮孩子系鞋带时,真应该仔细思考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