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中国人的愤怒是真实的”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29日   28 版)

    四川成都的反日游行场面

    深圳的抗议者们为砸了的日本产警车拍照

    据日本共同社8月28日报道,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将通过即将访问中国的外务副大臣山口壮,转交写给中国领导人的亲笔信。

    日本政府人士透露,野田计划在信中就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出现的紧张局势表示担忧。同时,9月正值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野田计划在信中再次确认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性,就双方的重大关切及朝鲜问题等阐述日方立场和态度,并敦促中日双方冷静,开展高级别对话。

    日本NHK电视台28日称,钓鱼岛问题以及中国各地的反日游行,使中日两国关系近期再度变得紧张。

    一名穿着格子衬衫的青年男子,挥舞着金属棍,抡向一辆已被掀翻的日本品牌警车。在周围聚集的围观群众中,多数人高举手中的手机为这一幕留影。

    这是8月19日在中国“一打以上的城市”,发生的反日示威活动中的一个画面。英国路透社的记者将其定格,随后英国《卫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对这场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都采用了这张配图。

    这个画面大抵浓缩了外媒报道中呈现出的这场反日游行:一场演变为暴力事件的示威活动。

    即便对各种游行早已司空见惯,国际媒体也很难漠视此次反日游行中打出的诸如“哪怕华夏遍地坟 也要杀光日本人”这样杀气腾腾的横幅。

    演变成暴力事件的示威游行

    “数千名示威者走上中国各地街头,袭击日本制造的汽车,砸碎日资企业的窗户。”英国《卫报》这样描述近两周前发生的这场示威活动。

    可能是一些保守派的日本活动人士埋下了激怒中国的种子:先是10名日本活动人士不顾日本政府禁令,游泳登上了钓鱼岛。之后,日本国会下院通过一项决议,谴责那些亲北京的活动人士登陆钓鱼岛的举动。这个决议通过一天后,8月19日,十余个中国城市爆发了不同程度的反日游行。

    但也有外媒援引观察人士的话说,在当日的游行中,一些示威者身穿颜色统一的T恤,这表明他们是被组织起来参加示威的。

    一些外媒援引来自中国国内新闻媒体的数据,称这些示威游行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规模并不大,几乎每一处都只有不到200人参与。

    不过,不止一家欧美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从上传至新浪微博的照片来看,游行规模要比官方媒体报道的大很多。一张据说是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拍摄的游行照片显示,成千上万的示威者走上街头,街道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挥舞红色国旗的人群。

    也有一些国外媒体,使用了示威者高举青筋凸起的手臂、挥舞鲜红的国旗、声嘶力竭高呼口号的图片。

    这些媒体注意到,8月19日走上街头游行的人群,打出了“誓死保卫钓鱼岛”的横幅。但另有一些新闻配图显示,游行过后的路边或停车场上,是很多日本品牌的汽车被推翻、窗户被砸烂。《日本时报》还在报道中提到,在杭州,一些示威者冲到日本餐馆的窗前,“砰”地一声砸碎了餐厅的玻璃窗。

    事实上,这些被推翻的日本品牌汽车,或是被砸碎了玻璃的日本餐馆,也是各大新闻机构不得不提到的反日游行的最主要“成果”:这场由警察约束并伴随着的游行,最终似乎酿成了一场暴力事件。《纽约时报》描述说,据网民发帖,一些日式料理店或被认为与日本有关的企业,遭到了示威者的袭击。

    风波过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表示,在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因之提高了警惕,使馆周围气氛紧张。

    除此之外,这场自200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日抗议活动,似乎更多吓到了中国人。《纽约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受人欢迎的电器经销商“苏宁”一间店面的大门口张贴着告示,告诉顾客它们早已不销售日本产品。

    “这一纷争每过一段时间就热乎一阵”

    《卫报》在报道中提到了中日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复杂感情:许多中国人抱怨说,日本没有完全为二战时的暴行赎罪,而日本,则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愈发感到焦虑。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如法新社在报道中形容的,钓鱼岛纷争“已存在几十年,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热乎一阵”。

    法新社向它们的读者介绍,这个位于东海、无人居住的小岛屿,在中国被称为“钓鱼岛”,在日本则被称为“尖阁列岛”,日本实际控制着它,而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则双双重申着对这岛屿的所有权。

    英国《每日电讯》报还详细解释了中日两国的分歧:中国一再申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而东京方面则相信,北京与台北对钓鱼岛声称拥有主权,不过是为了上世纪70年代在钓鱼岛附近发现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除此之外,各大外媒在报道中还提到,在日本活动人士登陆钓鱼岛前后,中国外交部“强烈抗议”与“严正交涉”,重申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地区有关部门也对日本抗议。而在反日游行发生之后,日本副外相佐佐江贤一郎称这次游行“令人遗憾”。

    《日本时报》则在报道中提及,日本驻华大使拒绝了中方抗议,并敦促中国保证日本居民的安全。

    同时,《纽约时报》引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所言,中国对日本的战略矿物(例如稀土)出口,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和受害者心态

    即便是对各种游行已司空见惯的西方媒体,也很难漠视此次反日游行中喊出的杀气腾腾的口号:《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等欧美报刊的记者和专栏作家都注意到,游行队伍中打出了“哪怕华夏遍地坟 也要杀光日本人”这样的横幅。

    “这些中国人群的愤怒是真实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中美研究所主任彼得·海斯·格里斯在为《纽约时报》撰写一篇分析报道中指出,“根源在于中国的民族主义观念。中国民众对历史有一种特定理解……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日本人是‘鬼子’,这种憎恶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从中国在1894年日清战争中屈辱的失败,到二战时期的日军暴行,譬如南京大屠杀。”

    CNN的相关报道,也以“岛屿纷争重启中国旧伤口”为标题。报道中将钓鱼岛形容为一个象征:中国人想要纠正日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其占领的影响,钓鱼岛就是这项未竟事业的一个象征。

    CNN还在报道中,提及一位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家,他相信钓鱼岛争端的责任应该由美国来承担。

    格里斯教授则分析称,这些6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屈辱,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对中国曾遭受苦难的一种受害者心态相关,这使得中国反日情感比针对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都更持久。

    在这位政治学教授的文章中,钓鱼岛问题并未占太大篇幅。相反,他相信,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愤怒固然主要指向日本,也随时会被导向美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则在报道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向允许民间的反日抗议活动,因为既能让民众宣泄愤怒,也能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不过,通常情况下,这类示威活动会迅速被控制住,以防示威者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敏感的地方。

    很多来自中国民间的愤怒,国际媒体都是通过网络与微博观察到的。事实上,它们不仅看到许多微博发帖表达了对日本的愤怒,也见到相当数量的微博,是在批评中国政府表现出的胆怯。不过,《纽约时报》特别提到,多数类似的帖子,会被及时删除。

分享到:

 

外媒:“中国人的愤怒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