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建言献策

穆拉利中国行能否带来“全新”思路?

○本报记者 陈楚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22日   48 版)

    亨利·福特发明了伟大的T型车,让汽车从此走进千家万户,福特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可是100年后,福特汽车驶入中国的道路却异常崎岖,即便近两年有所起色,也是“自己跟自己比较”得出的结论。

    与雷诺-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以及前通用董事长瓦格纳来中国的频率相比,福特CEO穆拉利的排名靠后。2006年执掌福特以后,他来中国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这可能与福特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有关。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福特想要完成2015年销量增长50%,达到800万辆的销售目标,穆拉利必须仰仗中国市场。

    8月28日,穆拉利将来华访问,离他上一次的中国之行时隔不到一年。一方面,他要表现出重视中国市场的姿态,另一方面,穆拉利可能认为福特在中国的发展依旧缓慢。不过,笔者认为,无论穆拉利的目的为何,这位帮福特走出巨额债务和度过金融危机的“英雄”,本次来华都需要换个思维,那就是强化本土化战略。

    2006年,福特深陷困境,从波音“空降”的穆拉利首先带来了全球化视野,即福特要在少数几个核心平台上制造出更多面向全球的车型,并且让零配件通用,从而提升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穆拉利也把集中经营核心品牌的经验带到福特,提出“ONE FORD(一个福特)”。他说,品牌太多犹如“一个单身母亲独自抚养五六个孩子”,容易导致企业不堪重负。

    于是,穆拉利入主福特后,先后出售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等非核心资产,换取急需的现金,使其成为在金融危机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惟一没被政府接管的。然而,出于现实考量,穆拉利在拯救福特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北美和欧洲,对中国有些无暇东顾,更没有针对性和灵活的战略布局,从而令福特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这一过程中,沦为无足轻重的角色,失去了在华发展的最好机遇。

    分析指出,福特缺乏灵活性体现在产品研发上,虽然合资企业基本上都是跨国巨头的代工厂,但发展比较好的合资企业均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研发中心,通过本地化设计出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以热销的上海大众朗逸为例,它的研发就是在中国完成的。

    反观长安福特,它只是“外方给一款卖一款”,全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喜好。近10年里,国产化的福特品牌车型仅有少数几款,而且没有一款是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研发的。包括未来“15×15计划”中引入的车型,也多为考虑和迎合欧美市场要求开发的车型。

    福特几乎在中国沦为二线品牌后,穆拉利依然公开宣称:“全球的消费者口味正在趋同。”但在中国,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今年,长安福特靠“双车战略”取得了不错的势头,但这是通用、大众和丰田等已经在中国玩腻的策略,只被福特借用一下,就产生了如此效果。相反,蒙迪欧这种有实力的产品却因为产品定位和营销宣传不当,一直有些不温不火。

    在长安福特,中方高管人员的面孔依然不多,加快本地化是穆拉利此行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此,福特才能成为最后一个被看好能够“后来居上”的跨国巨头。

分享到:

 

穆拉利中国行能否带来“全新”思路?
北京现代打造系列微电影
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