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是谁将“@”介绍给了“伊妹儿”?

○本报特约撰稿 易雨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08日   39 版)

    雷·汤姆林森

    是谁发明了电子邮件?这有点像在问:“谁发明了互联网?”即使是对其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也无法说清它确切的诞生时间。但是在众多声称自己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声音中,雷·汤姆林森的主张比其他人更可信,他是第一个将“@”引入电子邮件的人。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都将汤姆林森视为“伊妹儿”(Email)的爸爸。

    在今年早些时候,为表达对他在1971年发明初级电子邮件系统的认可,互联网协会(ISOC)推选汤姆林森进入首届互联网名人堂。一同入选的还有温顿·瑟夫(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专家,许多人把他看作“互联网之父”之一,他是TCP/IP协议和互联网架构的联合设计者之一)、蒂姆·伯纳斯·李爵士(万维网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和范·雅各布森(TCP/IP协议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中叶,汤姆林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之后几年继续在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说:“我对一切机械的运转方式都非常着迷。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喜欢把家里的表或收音机等东西拆开,研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于是,我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很自然地便选择了工科。” 

    毕业后,汤姆林森进入Bolt Beranek and Newman公司(BBN)工作,这家位于波士顿的公司在互联网的发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BBN主要致力于开发阿帕网(ARPAnet),这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网络系统,用以连接美国国内多个研究机构,可以说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1971年,汤姆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邮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首先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可以把程序的文件转移协议与另外一个程序的发信和收信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一封信能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外一台。第一封电子邮件便由此诞生。

    今天,人们之所以对电子邮件的发明者存在异议,主要是因为在1971年之前,科学家已经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好多年了。有些人将电子邮件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的兼容分时系统。该系统实际上是一台大型计算机,人们可以远程登录该计算机,并在机器的碟片上储存文件从而交换信息。1961年,一个名为汤姆·范·富勒克的男子开发出“邮件”命令,可以让用户互相发送电子信息。不过,事实上这些信息并不会在网络上传播,它们只停留在单一的机器上,因此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电子邮件。 

    好在,有一项功劳是别人抢不走的——汤姆林森是第一个把“@”引入电子邮件的人。

    汤姆林森回忆道:“我看着键盘,想‘我在这里可以加点什么,好让用户名不会被搞混了’。我曾试过逗号、破折号和括号。在只剩下3个或4个字节的时候,‘@’标志才是最合理的。它标明了用户在哪里。”在英文中,这个符号是“在”(at)的意思。

    汤姆林森戏称,“@”符号是“键盘上惟一的介词”。

    不过,当时汤姆林森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明会给世界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他已经忘记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的具体时间,只记得那是1971年秋的一天。邮件的内容他也想不起来了。“都是测试的消息,键盘上什么顺手我就发什么。”他说。也许是类似于“QWERTIOP”这样一串随意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的字母。 

    1972年,汤姆林森和BBN将他们的电子邮件项目带到10多个其他的阿帕网终端。最终,“@”符号遍布各地。

    然而,“Email”这个名字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出现。“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个名字。”汤姆林森说。

    他并没有因为发明电子邮件得到额外的报酬,而且也没有想到它会在今天如此普及。“我只是觉得它非常有用。这是一种不需要太多设备资源的通信方式。当时我无法预料,今天的计算机产业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30年前,只有大约几百个网络用户,那时的设备和与网络连接的费用都非常昂贵。” 

    美国《福布斯》杂志对汤姆林森的评价是:“对他个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小发明,但对整个世界来讲,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发明。”美国《Darwin》杂志甚至认为:“电子邮件的发明毫不逊色于电话的发明。”

    然而,也有些“副产品”是汤姆林森不愿看到的——垃圾邮件。虽然向任意一个用户发送信息并不是汤姆林森发明电子邮件的初衷,但他还是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滥发信息”的大门。

    他承认:“我非常厌恶垃圾邮件。这是一种盗用收件人资源的行为。如果我能选择再发明一次Email的话,我会在最初就加入反垃圾邮件的程序。现在想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困难了。” 

分享到:

 

是谁将“@”介绍给了“伊妹儿”?
小清新玻璃机箱
适用于各种表面的鼠标
实时翻译智能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