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富足的中产之家,却生性叛逆,浪迹天涯;他在美国有父母妻儿,却矢志为异邦的自由而战;他曾与卡斯特罗称兄道弟,最终却倒在昔日战友的枪口下。他就是在古巴革命中声名鹊起,如今却鲜为人知的美国志愿者——威廉·亚历山大·摩根。
1961年的一个春夜,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卡巴尼亚堡监狱里亮起刺眼的灯光。聚光灯将一名身材魁梧的美国男子牢牢罩住,后者背靠一堵布满弹孔的墙壁,站在护城河中。突然,暗处传来吼声:“跪下!饶你不死!”
“我不会向任何人下跪。”美国人一口回绝。
枪声响起。囚犯双膝中弹,踉跄倒地。又一排子弹飞来,击碎了他的头颅。
被处决者名叫威廉·亚历山大·摩根,时年32岁。仅仅4年前,他还被誉为古巴革命的英雄,受到万众敬仰。这次,将他置于死地的,却是那些曾以兄弟相称的昔日战友。
辗转加入革命队伍
时钟拨回1957年12月,摩根西装革履,看似漫不经心地游走于灯红酒绿的哈瓦那闹市区,乍一瞧,活像一个从海那边的迈阿密来此度假的阔佬。
在码头的电话亭边,他接头的对象——地下革命组织成员罗杰·罗德里格斯露面了。为推翻巴蒂斯塔政权的独裁统治,罗德里格斯早先在美国招兵买马,与摩根成为密友。
这回,摩根是主动来到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他希望罗德里格斯帮自己潜入古巴东南部的马埃斯特拉山脉,加入由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武装。据他自称,此举是要为一位“向革命队伍偷运武器,被抓后饱受折磨,最终被巴蒂斯塔喂了鲨鱼”的朋友复仇。
罗德里格斯大喜过望。他表示,虽然不能带摩根前往马埃斯特拉山区,但可以去古巴中部的埃斯坎布雷山区,那里有另一支被称为“第二阵线”的反巴蒂斯塔队伍。
就这样,几天后,摩根如愿见到了“第二阵线”指挥官、23岁的埃洛伊·古铁雷斯·梅诺约。他侃侃而谈,说自己曾在美军服役,擅长近身格斗,精通游击战术。为了展示自己的真本领,他要来一把“飞刀”,甩手正中近20米开外的大树,让旁观者啧啧称奇。
“第二阵线”就是否留下这位“美国志愿者”争论不休,不少人担心他是奸细,“这家伙这么胖,多半是美国中情局(CIA)的特工!”最后,在通过了一番地狱式考验——譬如,在荒山中长途跋涉,在有毒的荆棘中穿梭后,摩根终于成了一名革命战士。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摩根和“第二阵线”的弟兄们并肩作战,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每当与敌人短兵相接,他总是一马当先,表现神勇。此外,他还积极向同伴们传授游击战法和野外生存技巧,一步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在“第二阵线”中的地位节节攀升。
品性颇似卡斯特罗
摩根的威名不仅让巴蒂斯塔政权惶惶不安,加勒比海那一边的美国,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个“古巴革命中的美国佬”的种种事迹。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FBI)、国务院和军方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摩根乃何方神圣?他对古巴革命的支持是出于什么动机?
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派出精兵强将,于1958年下半年寻访到摩根的出生地——俄亥俄州托莱多。根据其父母亲朋的描述,摩根一度神秘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生于1928年4月19日的摩根家境宽裕,却从来不愿意循规蹈矩,儿时就曾多次离家出走。成年后,他当过兵,却因违犯军纪而被判刑。他结过两次婚,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儿一女,还在驻扎日本期间与一名当地女服务员有过恋情……借用胡佛手下的评语,摩根是个“喜欢浪迹天涯,自我中心,冲动、不负责任”的家伙。这一点,与出身于农场主家庭、却从律师“转型”为职业革命家的卡斯特罗,颇有几分相似。
FBI的线人补充说,摩根在1950年代中期前往迈阿密,在黑帮大佬梅耶·朗斯基手下做事。梅耶是个身材矮小的犹太人,在古巴开办了不少赌场和夜总会,日进斗金。
摩根的父亲则相信,儿子最早应该是在1955年介入古巴革命的。彼时,流亡美国的卡斯特罗准备组织人马杀回老家,此间可能与摩根产生过交集。两年后,当卡斯特罗在山林中与政府军周旋时,摩根则在全美各地搜集武器,用走私方式撑起古巴革命者的补给线。
为他人的自由而战
外界起初以为,摩根从事这桩危险的生意,不过是想当军火贩子大发横财。当获悉摩根只身潜入古巴并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时,不少人大跌眼镜。事实上,为朋友复仇的借口,只是摩根的杜撰。在一篇名为《我为何来这里》的自述中,这个生性叛逆的美国人写道:“我来这里,是因为我相信,对一个自由人来说,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捍卫他人的自由……我来这里,因为我相信自由的人应该拿起武器,并肩作战,摧毁剥夺人民权利的那些恶棍。”
在崇山峻岭中,摩根找到了实现自由信仰的方式,还又一次发现了爱情——他与比自己年轻五六岁的奥尔加·罗德里格斯相恋了,后者是“第二阵线”的首位女战士。
为了整合反巴蒂斯塔力量,1958年10月,切·格瓦拉受卡斯特罗之命,率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来到埃斯坎布雷山区,接管已发展到1000多人的“第二阵线”。
当时的古巴革命力量内部存在许多派系,以“第二阵线”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支持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则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卡斯特罗本人虽然不肯明言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有很多观察家指出,卡斯特罗在1940年代末读大学时,就研读过大量马列著作;不公开自己的信仰,是他为了统合不同政治派别而采取的策略。
当然,在这个阶段,路线之争并不会影响到推翻巴蒂斯塔政权这个共同目标。1959年元旦,眼见哈瓦那已成“孤岛”,大势已去的巴蒂斯塔坐上飞机,狼狈逃往多米尼加;摩根则率部于当天攻占了南部港口城市西恩富戈斯,并成为这座城市的临时领导者。5天后,他与正向哈瓦那进军的卡斯特罗首次见面,在会师现场,两人的手紧紧相握。
巧设圈套粉碎刺“卡”图谋
古巴革命胜利后,摩根只过了近3个月的平静生活,便有巴蒂斯塔流亡集团的使者找上门来。针对摩根的物质待遇毫无起色这一情况,对方“对症下药”般地开出价码:假如他帮忙除掉卡斯特罗,即可拿到100万美元的报酬。令来者吃惊的是,摩根爽快地一口答应,还说,包括指挥官梅诺约在内的“第二阵线”将参加行动。
这次刺杀得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特鲁希略的大力支持。按照精心拟定的计划,近1000名古巴流亡者和雇佣兵将从多米尼加的基地出发,分批空运至埃斯坎布雷山脚下的特立尼达镇,然后由摩根做向导,一路杀进哈瓦那并干掉卡斯特罗,继而控制整个古巴。
1959年8月13日夜,首批人马抵达特立尼达镇。他们刚要高呼“卡斯特罗必死”,却惊恐地发现卡斯特罗已率兵恭候多时。经过短暂的交火,两名潜入者毙命,余者举手投降。
原来,巴蒂斯塔残部陷入了“引蛇出洞”的圈套——摩根是假意答应协助谋害卡斯特罗的。一转头,他就把对方的全部安排告诉了后者,两人将计就计,摧毁了这场图谋。
经此一役,卡斯特罗对摩根感激不尽,答应接纳他为古巴公民,摩根则称卡斯特罗为“忠实的朋友”。在新政权的大力宣传下,这位“美国指挥官”的传奇家喻户晓,在街头巷尾,情绪激动的民众争相和他握手,还有音乐家把他的事迹写成歌曲,广为传唱。
在此期间,华盛顿也在冷眼观瞧古巴发生的一切,对该国的政治走向日趋不安。巴蒂斯塔筹划刺杀卡斯特罗前后,CIA也曾派人与摩根接触,对其进行考察,希望他充当美国的情报渠道。然而,当摩根上演“无间道”,并与卡斯特罗“称兄道弟”的消息传来,美国方面觉得受了欺骗,大为光火。于是,在1959年9月,美国国务院取消了摩根的公民身份。
被控“谋反”,埋骨异乡
功成名就的摩根并未在重组的古巴政府中出任要职,自称“不是政治家那块料”的他躲进农场,亲手养殖牛蛙,为的是实现革命期间许下的、改善民众生活的承诺。
但是,摩根并没有完全沉醉在恬静的个人世界中,他注意到,以格瓦拉和劳尔为代表的”激进派”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对此心怀不满的摩根开始出言抱怨,对新政权的“左倾”趋势严加抨击,令部分掌权者对这个“美国佬”疑心日重。
同样是出于对新政权的不满,某些“第二阵线”的成员重返山区,欲拿起武器与之对抗。1960年秋,摩根开始偷偷为他们运送武器。与此同时,在古巴流亡者游说下,美国情报机关蠢蠢欲动,针对古巴政权与卡斯特罗等人的新一轮密谋正在发酵……
1960年10月19日,摩根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农业改革研究所”开会,从此便“人间蒸发”了。遭到秘密逮捕的还有他在“第二阵线”的战友赫苏斯·卡雷拉斯,很快,两人被指控犯下谋反和叛国罪。尽管摩根在审讯中坚称自己一直在捍卫革命,古巴反间谍部门认定,他受CIA指使,企图“在埃斯坎布雷山区组织反革命团伙”。
1961年3月11日深夜,卡雷拉斯被率先枪决;5分钟后,摩根走向了刑场。
此后一个多月,肯尼迪政府发动了旨在推翻古巴政权的“猪湾入侵”,大败而归。不久,卡斯特罗公开宣布,古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历经动荡的加勒比海岛国同苏东集团的关系迅即升温,在漫长的冷战岁月中,扮演起社会主义阵营位于西半球的前哨。
就像当初在短短几年间成为“革命英雄”那样,威廉·亚历山大·摩根这个名字,以更快的速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历经牢狱之灾,他的遗孀奥尔加于上世纪90年代移居美国,为恢复摩根的美国国籍而奔走呼号。2007年,她终于收到了来自国务院的道歉信。
半个世纪过去,古巴政府依然对摩根之死保持沉默,不肯透露他葬身何地。这也成为奥尔加的心结,她说:“我不能放弃,必要时,我一定会重返古巴,接他的遗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