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伦敦奥运已盛大启幕,中国军团前4日揽入9金,暂居金牌榜榜首。
回顾历史,中国奥运军团已将163枚金牌揽入囊中,本次伦敦奥运会的目标是收获第200枚金牌,换句话说,伦敦奥运会中国至少需斩获37枚金牌。
相较于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51金的巅峰时刻,伦敦的金牌目标似乎并不苛刻,而中国军团前几日的出众表现,也使中国的金牌达标之路看上去并不遥远。
但是,中国公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在北京奥运会后的4年间,似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近日,多家网站、微博都做了关于“中国奥运金牌达标”的调查,多数结果显示,大众对奥运金牌的“迷恋痴狂”程度已大大下降。
有网友说:“就是金牌拿100块,我还是没块踢球的场地!”也有人认为,51金难再超越,我们已证明自己,现在应淡化奥运金牌,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其实,人们并非对金牌说不,而是对金牌至上的信条和金牌产生的机制开始疑虑;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失衡感到不满;对公共体育设施匮乏、大众体质滑坡感到忧心。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也映衬着群众体育的惨淡,过于看中竞技体育、轻视全民健身的战略,已越来越受到质疑。
事实上,金牌并未在国人心中失色,金牌本身也原本无是非对错。只要有比赛,就会有金牌,就会有竞逐。无论中外,勇夺金牌都是职业运动员的奋斗目标。但在举国体制下,体育官员的政绩与各项目金牌数有着天然的关联,运动员的成绩在实际运作中也与名誉、地位、利益、政绩工程直接挂钩。“唯金牌论”和功利体育,一度大行其道,与民众健康切身攸关的大众体育,则常受冷落。在这种明显错位的背景下,被扭曲的中国体育定位,亟待纠偏。
一个金牌大国,并不必然是一个体育强国。中国有13亿人口,只要配以集中、有效的选拔与训练体制,赢得金牌也在情理之中。但若以牺牲全民健身、荒废民生体育为代价,则实有偏颇。中国金牌主要集中在个人项目上,如乒乓球、举重等,而在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上,则相对较弱。当以大球项目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起来时,金牌大国才会真正向体育强国转变。
体育强国并非依靠“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方式短促突击能获得,而需激发民众强身健体的热情、提供最基本的体育运动设施,才能真正推进公共体育事业的实质性进步。
唯有此,国人才会像当年奥林匹亚山下的人们一样,享受运动与竞技带来的畅快与美感。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