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凌晨1时25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传播学博士的一位北京姑娘,在新浪微博上,描述了台风袭港时的破坏力:“楼道里不断出现东西砸落的声音,厨房的玻璃碎了,纱窗不见了,风扇叶全部吹没了,还散落了一地的一些厨具杂物。”
这是这名北京姑娘头一次遭遇台风天。而这一次,正是香港遭遇13年来最强台风“韦森特”。香港天文台一度在当日凌晨,发出最高警告的“十号飓风信号”(俗称“十号风球”),这正是北京姑娘发微博的时间。
这场飓风吹来的,还有被香港人称为“黄雨(即暴雨黄色预警,其程度介于内地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之间)”的暴雨。
狂风加暴雨造成香港商业活动停滞,海陆空交通中断,倒树逾千,遍地残枝。然而,全港仅有7宗淹水报告和一处山体滑坡。尽管有至少138人受伤,却无一人死亡。
各级风力到达前两个小时开始预警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韦森特”于7月23日逼近香港,风力逐渐加剧。香港天文台在傍晚发出“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俗称“八号风球”),午夜前改挂“九号风球”。
最终在24日凌晨,“韦森特”中心风力达每小时155公里,天文台于0点45分悬挂香港热带气旋警告系统中最高的“十号风球”。这也是自1999年台风“约克”袭港以来,香港第一次挂起最高警告信号。
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俗称“风球”)共分“一号戒备信号”、“三号强风信号”、“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和“十号飓风信号”共5级。在风力到达相应级数前两个小时,香港天文台就会发布预警,以令市民做好防风准备。
据相关规定,“八号风球”挂起后,全港所有学校、幼儿园停课,办公室停工,公立医院除急诊外全部关闭,多项社会活动取消。
广州的郭女士携一双儿女在港旅游,但因台风影响不得不更改原定行程。“回酒店的路上,有香港当地人提醒我要抓紧小孩的手,否则会被风吹走。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后来风越来越大,大人走起路来,也感觉有点困难。”郭女士告诉《青年参考》。
英国路透社观察到,23日天文台悬挂“八号风球”后,数百万市民提早下班回家,以致各个交通枢纽均被想在风力转强前回家的市民挤得水泄不通。在巨大运输压力下,交通一度出现混乱。为疏散乘客,香港地铁公司增开车辆班次,并在闸口实施人流管制。
过海巴士和渡轮于当日晚上7点左右停驶,港口也在“九号风球”悬挂前关闭。在九龙某银行工作的徐小姐对《青年参考》表示,有同事夜晚10点下班,需要坐出租车回港岛,但此时已很难拦到出租车,最后多付了近两倍的钱,才得以返回家中。
路透社驻港数据新闻产品助理马小姐,当晚也在新浪微博中反映了相似情况。但她认为在台风天出租车司机行驶亦有危险,加价是合理行为。
曾经的“逢雨必涝”之处毫发未损
此次台风造成香港多处树木倒塌,连锁引发交通阻塞和市民受伤。香港医疗管理局数据显示,“韦森特”袭港期间,共有138名市民受伤前往公立医院求诊,当中大多是被风吹起的杂物或倒塌的树木树枝击中。伤者中1人情况严重,70人情况较轻。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政府各部门共接到逾千宗树木倒塌报告,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埔火车站附近的树木倒塌,导致列车电力故障须紧急停驶。
香港地铁公司接近凌晨3点完成抢修,此时“十号风球”已高挂,超过200名乘客无法回家,只得留宿车厢与车站内,待到天亮风力减轻时才离去。
港铁公司为滞留所有乘客安排了食水供应。港铁大学站协助部分情况特殊的乘客,乘坐出租车回家,并代缴200港元车资。
香港特首梁振英24日在港府官方博客中表示,港铁的抢修安排对部分市民造成不便,但在恶劣天气下,保障市民安全是最大考虑,他相信港铁会进行检讨。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也对香港传媒表示,特区政府已要求港铁公司于3日内提交事故报告,并在次周开会研究改善方案。
一位香港市民在微博上说,“在香港,哪怕是倒了一棵树,都会有林业部门的官员出来道歉。”
“十号风球”共持续了2小时50分,伴随黄色预警信号下的暴雨,特区政府共接到7宗淹水和1宗山体滑坡的报告。
7月24日,梁振英视察了以往“逢雨必涝”的上环文咸西街。而后梁振英就视察结果告诉香港传媒,自从2009年上环海旁兴建有地底蓄洪池的抽水站后,涝点淹水情况已大大改善。就算是次十号风球带来连场暴雨,文咸西街上的海味店铺仍会毫发未损。
得益于“以专业态度处理危急事故”
24日上午,气象台解除“八号风球”警报,大批市民冒着风雨出门上班,当日交通再现拥挤场面。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多个地铁、巴士、出租车站的候车乘客,排过百米长龙,部分上班族因等待时间太久,而投诉巴士和地铁公司安排失当,导致其上班迟到。路面交通也一度瘫痪。家住新界的黄先生告诉记者,当天市内交通十分拥堵,“平时5分钟的车程,都要走上45分钟”。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在政府部门安排善后下,香港除部分路面外,已基本恢复到台风前的秩序。
梁振英在港府官方博客中坦言,“此次‘十号风球’袭港,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淹水事故,并可在灾后迅速恢复,得益于香港天文台及时的预警信号,以及政府各部门同事在恶劣天气下谨守岗位,以专业态度处理危急事故。”
台风期间,一位内地在港游客发微博时,写到了香港天文台的预警机制:“他们(指天文台)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视滚动字幕、户外立体媒介和各种贴士,及时不间断地提醒市民提早预防。”
台风过后,微博上一位香港用户这样描述天文台及时的预警效果,“从7月23日5时20分起,香港天文台频繁发出警告信号。在其挂出‘八号风球’后,预警信息传遍整个香港,全港随即避风。公司职员提前下班回家,渔船返港,电车停运。人口达700多万、拥挤的香港,迄今尚无人员死亡报告。”
虽然部分香港市民和媒体评论文章,批评此次“韦森特”令香港损失的树木数量,大大超过13年前的同等级台风,说明政府保育植物的工作不够到位。
但香港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评论中指出,从另一个侧面看,这样的批判也说明港人对此次政府应对风灾的大体机制感到满意。
从香港天文台的过往数据看,香港也曾在天灾中付出过沉痛代价。1999年的“约克”台风,曾导致两人死亡,500人受伤。从1946年至今,香港共发出14次“10号风球”。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为1962年的“温黛”,共导致130人死亡。
暴雨也曾夺去很多港人的生命。1966年,3场暴雨共夺去了86人的生命。1972年大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导致148人死亡。
正是这些沉重的代价,让香港天文台在1967年开始发出雷暴及大雨警告,并多次修订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