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只是选择了“很酷”的职业

航天女英雄萨莉·瑞德:拒绝“造神”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01日   26 版)

    萨莉与“挑战者”号机组成员合影

    青年时代的萨莉·瑞德曾是网球健将

    身为首位遨游太空的美国女性,萨莉·瑞德从未想过利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出人头地;对科普事业的责任感,是促使她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惟一因素。

    2012年7月23日,一位名叫萨莉·瑞德的女士,在美国圣地亚哥的寓所里停止了呼吸。虽然饱受胰腺癌折磨,她在告别这个世界时显得十分安详。身为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萨莉病故的消息不仅登上了主流媒体的显要位置,也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民众的自发追悼——这位热爱科学而淡泊名利的巾帼英雄,已在人类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在九天之上,她曾创下亲手修复卫星的壮举;回归人间后,她却从未想过利用这段传奇经历出人头地。

    姐姐探索太空,妹妹研究上帝

    萨莉·瑞德1951年在洛杉矶降生时,恰逢美国的“婴儿潮”。她的父亲是政治学教授,母亲是救助失足妇女协会的义工。虽然长辈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从未干涉萨莉和妹妹凯伦的人生轨迹。结果,在萨莉参加宇航员培训的同时,凯伦投身教会,成为美国第一批女牧师。凯伦的办公桌上曾摆着两张有趣的照片,第一张是萨莉穿着宇航服,她自己身着牧师长袍;第二张里,两人又交换了装扮。难怪有人说,姐妹俩一个探索太空,一个研究上帝,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在这个家族中,科学与宗教并未对立,而是和谐共处。

    经历了远超常人想象的艰苦磨练,萨莉从共同入学的5名女宇航员中脱颖而出。1983年6月18日,32岁的她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摆脱重力的束缚,成为第一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同时刷新了“最年轻宇航员”的纪录。在外人眼中,太空探险是对女性最严苛的考验,走下飞船的萨莉却异常淡定:“这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有乐趣的事情。”

    彼时,女宇航员非但是媒体追捧的明星,更被超级大国当成攀比的前沿。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关系看似时有缓和,台面下的交锋一刻都不曾休止。意识形态的高下之争,为两国的航天工程上足了发条——要知道,早在1963年,苏联就把女宇航员送入了太空;作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美国女性,萨莉的成功,也免不了成为带有政治色彩的图腾。

    当然,就本人而言,萨莉得以在人类航天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基础依然是她杰出的知识和技术。萨莉被选中随“挑战者”号升空,性格冷静、处变不惊只是部分原因;更关键的是,她直接参与了航天飞机上机械臂的设计,熟练操作并修复卫星自然不在话下。1986年,“挑战者”号意外爆炸的悲剧发生后,时任总统里根亲自指派萨莉参与调查事故原因。据当时和萨莉共事的工程师回忆,这位总统的“特派代表”在调查中一丝不苟,态度总是非常公正。

    并非“书呆子”,却不愿做公众人物

    近两年,随着以科学“宅男”为主角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热播,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意识到,搞科研也可以很“酷”。

    不过,若是把时钟拨回上世纪70年代,多数人对科学家的印象,依然固执地停留在“白大褂、瓶底那么厚的眼镜、表情呆滞、不善言辞”等标签上。其实,彼时在斯坦福大学主修物理的萨莉向来和“书呆子”绝缘,尤其擅长打网球,假设日后没有获得遨游太空的机会,她也许会为这项运动奉献毕生。她温婉得体的接人待物,准确犀利的言辞和极富主见的头脑,也和人们对科学家的成见格格不入。

    然而,对于一名女性进入长期由男子垄断的航天领域,当时的美国社会并未做好准备。萨莉将搭乘航天飞机的消息一出,部分媒体便开始大做文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名主播,坚持要萨莉讲清“航天飞机洗手间内新增的隔断是什么样”。“今夜秀场”节目的主持人则调侃道,“因为萨莉得找到和鞋子颜色相配的皮包,发射推迟的可能性大增”。

    萨莉曾多次强调,自己热爱航天事业的一切。尽管如此,从广袤的太空回到人间,媒体的聚光灯还是屡屡让她进退维谷。一方面,她想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事业,另一方面,她不想让女性的标签掩盖她最本质的宇航员身份。很多时候,媒体的立场并非出于为公众解惑的动机,而是被猎奇心态左右。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提问确实常常让萨莉恼火:“你在工作遇到困难时会哭鼻子吗?”“在太空里你戴不戴胸罩?”“你在太空舱里会化妆吗?”“太空飞行会不会对你的生殖器官造成影响?”“你打算生孩子吗?”……

    面对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萨莉曾给出简洁的回答:“真遗憾,你们对女性登上太空如此小题大做,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够。”而在她的前夫斯蒂夫·豪雷看来,“萨莉本来是个很重视隐私的人,却被公共视线包围。她始终没有适应做公众人物。”

    话虽如此,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还是意识到,萨莉的贡献绝不局限于拉动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政府支持度——她的成功,“被几百万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女孩子耳闻目睹,从而令后者憧憬自身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宇航员、探险家和科学家。”据说,美国的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爱林·柯林斯,就是在受到萨莉的激励后才加入宇航员队伍的。

    只有对科普的责任感,才能促使她抛头露面

    在走出太空舱的那些日日夜夜里,萨莉·瑞德一直努力让自己享受尽量平静的生活。幸运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还不像今天这样狂热地追捧名人。因此,她的婚姻没有成为报纸头条,她的成就也没有像苏联的情况那样,被当权者大肆宣传并利用。最初几年的狂热过后,萨莉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得以专心从事她热爱的航天事业和天体物理研究。

    除了时代的宽容,萨莉本人的淡泊名利也被亲朋好友称道。“挑战者”号从太空返航的时候,印有她头像和姓名的文化衫、海报正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一场“造神”运动初露端倪。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所有人吃惊:萨莉严辞要求美国宇航局,拒绝一切使用她的头像和姓名制造纪念品的要求;尽可能不接受采访和报道,如果一定要参加,也绝不将话头引到个人经历上。言外之意是:所有的荣誉都应献给太空之旅本身,而非她个人。

    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熟悉她的名字,但很少有谁认得她的脸。萨莉对这种状态非常满意,或许,惟一能够使她抛头露面的,就剩下对科普工作的责任感了。

    直到今天,不少美国人的惯性思维仍然令他们相信,从小喜欢物理、数学的孩子都是“科学怪人”。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虽然女性已占全国工作总人数的46%,在上述这些领域却只能获得25%的职位。有一回,萨莉在参加加利福尼亚州科学技术年会时偶遇一位母亲,后者以抱怨的口吻说,自己喜爱科学实验的女儿“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萨莉对此很不服气——她觉得,将女性排斥在这些行业之外,迟早会伤害国家的竞争力。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忧,萨莉离开美国航天局后,继续致力于科普工作,特别是鼓励女孩子们投身科学事业。2001年,萨莉成立了以她本人命名的“萨莉·瑞德科学公司”,主要为学校设计科教计划和实验材料,并进行师资培训,其目的就是吸引和保持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让从事科研变得酷起来。”另外,直到去世前不久,她都是奥巴马政府的“力争上游”项目的合作者。该项目的主旨,就是对那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项目予以资助。

    与同性伴侣共处27年,外界罕有人知

    不难想见,萨莉的私生活同样远离外界的目光。1982年,萨莉和同事斯蒂夫·豪雷成婚,他们的关系仅仅维持了5年——事实上,在此之前,萨莉便和一位名叫奥绍尼西的女伴共同生活。瑞德家的姐妹俩都有同性之爱,不过,和公开与同性伴侣举行婚礼的妹妹凯伦截然相反,多数人直到萨莉的讣告见诸报端,才知道这位“巾帼豪杰”有位同居27年的女性伴侣。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萨莉去世后,对她生前低调处世的做派非议最大的,竟是某些同性恋者权利组织的成员。后者主张,如果萨莉早点公开性取向,“高尚的事业”赋予她的正面形象会极大地鼓舞千万同性恋者。由此,这些组织不无遗憾地称她为“缺席的英雄”。

    萨莉并不以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为耻。据知情人士透露,她和奥绍尼西12岁时就相识,彼此的感情和生活非常美满,并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她只需要向外界透漏私生活的点滴,便可以一举成名,甚至成为同性恋群体的代言人。然而,从未以航天英雄身份招摇过市的萨莉,自然更不屑依靠自己的性取向博取眼球。

    “我前进的动力不是出名,或者作为首位美国女宇航员进入太空而创造历史。我想做的仅仅是在宇宙中翱翔,在无重力的太空舱里漂浮,观察太空并回望地球。”萨莉·瑞德说,她只是选择了一个“很酷”的职业,却因此永载史册。

分享到:

 

航天女英雄萨莉·瑞德:拒绝“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