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年坎坷,台湾军方倚重的“雷霆”-2000火箭炮终于成军。相比落后于大陆同类武器的性能,其研发过程中的乱象,更令岛内媒体对台湾军工业忧心忡忡。
台湾军方期盼了20年的反登陆利器,终于迎来了成军的时刻。据《联合报》近日消息,由“中山科学院”主持研发的“雷霆”-2000火箭炮,定于本月正式交付台陆军最精锐的第6军团。耐人寻味的是,岛内专业媒体在报道这款武器时,首先关注的并非其技战术性能,而是它一波三折的诞生过程,以及隐藏在种种乱象背后的台湾军事工业现状。
成本超支 项目停滞十年
1979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对台“废约”、“断交”和撤军的“三步曲”,担忧被华盛顿抛弃的台湾当局遂掀起“国防自主”运动,并依靠国际军火掮客获得大量武器样品,其中就包括苏制BM-21“冰雹”火箭炮。3年后,“中科院”以BM-21为蓝本,推出了本土化的“工蜂”-6型火箭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该炮主要由台湾陆军军团属炮兵使用,集中部署在金门、东引等靠近大陆的离岛上,服役期间保持着“零事故”的名声。
1992年,台“国防部”基于战场环境的变化,寻求射程更远的炮兵压制武器,责成“中科院”模仿美国M270型火箭炮的思路,研制威力更强的同类武器,重点针对中国大陆的登陆舰艇,并要求能在炮战中压制对方的远程火力。1994年底,所谓“霹雳专案”完成子系统与总体设计并更名为“雷霆-2000”,首台概念样炮于1997年6月在台军“汉光-13号”演习上现身。台军经过成本分析,决定放弃采购美国原装M270而选择自制的“雷霆”-2000。熟料在随后10年间,该炮却因发射车底盘招标不利,导致整个项目停滞不前。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霹雳专案”团队一致看好美国奥什科什公司的M977式8X8重型高机动战术卡车(HEMTT)。该车本是“爱国者”地空导弹的发射车,实战表现相当出色。事实上,最早的两部基于HEMTT底盘的“雷霆”-2000原型车,均顺利通过综合性能测试,距投产服役只差“临门一脚”。然而,以为这笔生意十拿九稳的奥什科什公司开始漫天要价,加之“中科院”编列的采购预算偏低,造成HEMTT载重卡车的报价远超台军预期,先后流标达17次之多,形成了台湾军方与装备供应商“双输”的局面。
半途改弦易辙遭媒体炮轰
经过多年沉寂,2009年9月,台湾“国防部”突然向“立法院”通报,称全新改版的“雷霆”-2000即将投入测试,拟于当年底完成作战能力评估。岛内各路媒体闻风而动,经调查获悉:“中科院”改为选择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HX81式8X8载重卡车为“雷霆”-2000火箭炮配套,每辆单价1800万新台币,总共购买54辆;同时,又准备采购韩国起亚公司推销的8X8轮式供弹车,采购数量为57辆,单价为380万元新台币。
台湾费尽心力开发的王牌武器,却选择韩国的卡车底盘,如此奇怪的组合让外界疑心渐起。很快,岛内头号军刊《尖端科技》杂志就爆料称,韩国广林公司只是一家改装吊车的企业,它拿到台湾竞标的,其实是从德国MAN公司买来的8X4(即只有4个驱动轮)商用卡车,经自行改装成8X8全轮驱动的“山寨货”,其中的技术风险可想而知。
另一家军刊《亚太防务》则把炮口对准起亚公司,声称后者推销的卡车不仅没做过行驶性能评估,而且依照合约仅有两年保修期,“中科院”和起亚公司只要等到时间过后就不用再负责后勤,交由火炮购买方——台湾陆军自行善后。该刊为此质疑称:“即使试车可以跑,后勤零附件从哪里来?只怕等到问题发生时,倒霉的还是用户。”
在舆论压力下,“中科院”和台湾“国防部”不得不有所让步,一度拒收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3辆样车。可韩国方面也不肯吃闷亏,立即展开舆论反击,并抓住岛内“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强调中标公司提供的样品必须被接收,否则招标方要支付巨额违约金。几经拉锯,台陆军司令部决定继续沿用广林公司提供的火箭炮车底盘,尚未正式签约的起亚公司则沦为牺牲品——台军舍弃了起亚的8X8卡车,转而安排中间商经“特殊渠道”搞来了意大利依维柯公司的8X8卡车,将其作为火箭炮供弹车及后勤支援车,总计57辆。
到头来,“雷霆”-2000系统依然无法摆脱同时配备两种底盘,后勤补给复杂的弊端。
三位一体的岸防火力网
2011年1月13日,岛内军事爱好者聚集的“尖端军武论坛”率先发布新版“雷霆”-2000火箭炮在街头行驶的照片。同年8月11日的“台北航空展”上,批量生产型样炮公开亮相,总算为这个延迟多年的“自主国防”项目画上了句号。10月10日的台北“双十同庆操演”中,“雷霆”-2000全系统车辆也参加了阅兵式,显示该项目即将进入实战部署。
尽管新旧“雷霆”-2000平台有异,整体配置大致相同,全系统由炮车和供弹车两部分组成,前者为主。从实物照片上看,“雷霆”-2000炮车车体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车身前段包括驾驶室、V8发动机及12速自动变速箱,驾驶室顶部和车窗增设挡焰板,但无装甲防护。驾驶室配有射击控制器、无线电台及弹道计算机,其后两侧各有一根天线,车辆行进间或射击时放倒。车身中段分上下层,上层是备胎和排气管、辅助发电机、液压马达、火控设备电瓶、前部液压千斤顶和折叠式吊杆,车架以下依次放置车用电瓶、储气缸、登车梯和稳定千斤顶用的座钣,右侧为油箱、液压控制站和登车梯。车身后段则是包括定向仪、电控箱和弹架驱动器在内的模块化组件,以及车尾的后部液压千斤顶。
另有分析指出,“雷霆”-2000火箭炮的武器系统采用一体化模块结构,便于存贮和运输。兼容3种口径火箭弹的发射箱可重复使用10次。由于弹箱和发射架均为模块化设计,射击完毕后空弹箱即可撤下,再启动车载吊臂将新弹箱吊装至发射架上,接上击发电缆即完成发射准备,火控计算机还能自动识别弹箱种类并计算出相应的射击诸元。
按照台湾陆军的设想,在执行反登陆作战时,“雷霆”-2000大体可涵盖从登陆部队海上换乘区(停泊地)到滩头的大部分区域。其中,射程最远的MK45火箭弹可对敌登陆兵力进行船只换乘的水域进行覆盖射击,尤其是带子母战斗部的DPICM火箭弹,很适合攻击以大船为中心、小艇环绕周围所形成的面状目标;口径和射程居中的MK30火箭弹则针对登陆艇群会合区及两栖战车泅渡抢滩区域;射程最近的MK15火箭弹瞄准滩头前后数千米的水际及桥头堡区域,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从近岸到滩头的密集火力网。
抗衡大陆同类装备有难度
随着“雷霆”-2000“修成正果”,“中科院”希望继续提升这款火箭炮的性能,尤其是提高射程,以MK30火箭弹为例,它可能朝美国洛·马公司的GMLRS M30火箭弹看齐,射程达到60公里。“雷霆”-2000的终极目标是兼容类似美国陆军战术导弹(ATACMS)那样的战术导弹,从而获得对100公里外的大陆两栖船队出发点实施打击的能力。
这些设想虽然美妙,但在岛内军事媒体看来,“雷霆”-2000的未来仍存在不小的变数。首先,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炮车底盘,说到底还是从民用型号改装而来,能否切实适应严苛的军用车辆使用环境尚待时间检验;另外,以韩国有限的核心技术水平,未来是否能根据“台韩采购条约”的规定,将HX81式卡车生产技术向台湾岛内转移呢?再者,在缺乏原厂技术支援的情况下,又如何确保HX81式卡车的后续保养及时可靠?
同样引起疑问的是,“雷霆”-2000火箭炮欠缺装甲防护,开火时极易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其发射速度与“打了就跑”的能力攸关自身安全,也是防御敌方火力反击的惟一方式。在这方面,上世纪90年代水平的“雷霆”-2000,未必能够同解放军现役远程火箭炮等量齐观。美国《环球战略网》曾载文指出,解放军自2004年起列装的PHL-03式12管300毫米火箭炮(简称“远火”),目前已经批量形成战斗力,它所发射的各类300毫米口径火箭弹具备初始段简易控制自动修正系统(INS),可确保比传统火箭炮密集得多的弹着点;如弹着点密集度提高一倍,射击精度提高两倍,只需较少的火箭弹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杀伤概率,
英国《中国防务在线》网站主笔乔纳森·翁分析称,PHL-03使用的火箭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技术,最大射程达150公里,最小射程20公里左右,大致覆盖了师属炮兵与陆军用战术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且具备直接加强给登陆船队的能力,大大挤压了台军同类系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已吃透300毫米火箭弹的技术诀窍,衍生发展出自己的双波段热成像末敏火箭弹,并已投入到PHL-03火箭炮的测试中——换言之,解放军炮兵将先于台军进入远程精确打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