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戴姆勒中止与比亚迪合作以及巴菲特减持比亚迪股份等传言甚嚣尘上。受此影响,比亚迪A股、H股股价上周双创新低,市值蒸发数亿。戴姆勒和巴菲特随后都发表声明辟谣。
有人说,媒体既然有这样的能量,能否不把矛头对准自主车企?即便“愤青”一把,即便想“狭隘民族主义”一把,对象也应该选择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不利的东西。
大洋彼岸,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前两天,美国一家规模不大的汽车公司GTA(Green Tech Automotive)受到广泛关注,在该公司第一辆电动车MYCAR下线仪式上,比尔·克林顿高调亮相,与民主党前主席、现任GTA公司董事长——泰瑞·马可利夫联手站台,在极富感召力的演讲中,这位前总统大谈环保、节能、就业和未来,他背后站着的则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助理部长以及密西西比州前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克林顿演讲的重点之一是“与中国分享未来”,同时,美国也对电动车企业给予大力支持。通用沃蓝达起火事件,没有减弱人们对电动车的热情,奥巴马提出的“2015年100万电动车上路”的目标仍然显得无比诱人,各级政府以税收、补贴、政府采购、免停车费等各种形式,持续推动电动车市场化的进程。
与之相反,中国有许多人,对本国惟一有可能成规模的电动车企业,抱有的却是质疑、打压的心态。最近出台的新能源政策中,硬梆梆的文字被解读出要对外资和自主“一视同仁”。那么,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最后能够达标的只能剩下合资品牌、跨国公司。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跨国车企就开始研制电动汽车。虽然国人认为,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与国外差距不大,严酷的现实是,我国同外国对手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我们不指望国家公开鼓吹自主电动车,但也不希望仅仅出台政策就万事大吉,而是应该在宏观战略下,做更多具体的战术布局,比如支持真正有潜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