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一开场就把美国骂了个狗血淋头的电视剧。
就像写过《白宫风云》、《社交网络》的名编剧艾伦·索金以往的作品一样,《新闻编辑室》是一部关于一个才华横溢却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当你看到闪现在片头中的那些黑白的电视转播历史图片,就算你不是一个新闻人,也很难不被打动。
这是一部一开场就把美国骂了个狗血淋头的电视剧。
“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教授,这是我的回答。”男主角、资深主播威尔,以在新闻系讲座上连珠炮式的演讲登场。
“有些事情我觉得你需要知道,完全没有证据支持你这种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说法,读写能力我们排第7,数学排第27,科学第22,预期寿命第49……只有3项排名我们排榜首:服刑人员占人口比重,相信真有天使的成人数和国防支出——这一项比排在后面的26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而这些国家中25个是北约成员国。当然,这些都不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的错,但是,你毋庸置疑地生活在史上最糟糕的年代。所以你问我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我实在不知道你他妈的在扯什么鬼话。”
这个惊世骇俗的开场,让这出美剧刚出第一集就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有网友这样概括这部剧:“看美国人如何自己吐槽自己。”
有尊严的新闻人
剧情从资深主播威尔开始,他放假归来,却发现团队中的员工都跳槽了。
于是观众可以跟着这部HBO新剧《新闻编辑室》,一起去看看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生活:忙碌监测着世界新闻的办公室,大屏幕快速切换的导播间,选题、讨论、采访,摄影棚中光鲜亮丽的主播……镜头移动之间,观众就能随着剧中人的奔走,领会到一则消息从送达办公室的寥寥数十字到成为电视屏幕上一顿新闻大餐的全过程。
无疑,在这样一部关注美国新闻人的剧集中,对美国政府与社会弊病的抨击成为主要素材。何况,这部剧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发表了一通“反美演讲”的资深主播威尔,他主持电视台晚间黄金档的新闻节目,却在新闻理想与收视率之间逐渐地偏向后者。
那次一时失控的演讲让上司查理在威尔身上看到了某种特质,于是略施手段,让威尔的新闻制作团队跳槽到其他节目;查理为威尔找来的新搭档——刚从巴基斯坦回来的战地记者、业界最优秀的制片人麦肯兹,她是威尔3年前的女友。
于是一场好戏开始。无法选择搭档的威尔修改条约,确保自己有在接下来156周的任何一个周末解雇麦肯兹的权利。然而,他被后者的鲜活与理想吸引。凭借多年的默契,他俩与新的团队一起,尝试在商业化的浪潮与资本的干涉下,做一档纯粹的新闻节目。
正如麦肯兹的一段台词:“我要做一档夜间节目,能够为这一国度提建议,彬彬有礼,谦和有度,终结漫天谣言,将真相告知愚昧之人,不再为了眼球而制造新闻。”
这种理念,或可从第一集新团队对墨西哥湾油井爆炸事件的处理中看到:他们没有止步于播放吸引人眼球的油井爆炸画面或关注触动人心的搜救情况,而是通过采访、资料搜集以及威尔在直播中对嘉宾的追问,揭示事件背后的“人祸”:为了省钱,石油公司对油井的监督系统形同虚设。
剧情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但并非当下新闻界的复制品
每一集《新闻编辑室》的末尾,当一场短兵交接、直触问题核心的直播结束时,整个团队在工作室中为自己的工作鼓掌,一次又一次。那种新闻人全情投入工作的热忱与激情,颇有感染力。微博上有网友说:“看《实习医生格雷》时想当医生,看《新闻编辑室》想当制片人,果然涉及专业性的美剧有这种魅力。”
这段评价也许能使编剧阿伦·索金感到安慰,至少他撰写此剧的目的之一是“令观众重新爱上新闻”。
威尔面前的道路当然不是用玫瑰花瓣铺成的,收视率的压力,财团的势力,乃至八卦小报的抹黑,都是他为新闻理想付出的代价。剧中穿插着2010年以来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维基百科的出现,茶党的异军突起,吉福兹枪击案……随着情节的推进,整部剧的个性越来越明显:大段大段复杂的独白,倔强的理想主义气息,对美国现实的锐利批判。
这部剧播到第4集,台湾演员刘若英在微博上兴奋地感叹,“忍不住介绍一个美国新影集给大家”,“值得深思的题材,故事及时,演员一流,毫不媚俗……你会从别人报道的新闻事件中看见我们自己的问题”。
不过,比之中国观众对这部剧所表现的批判精神与理想主义色彩的关注,在美国,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的编剧:阿伦·索金。
尽管已经有过如《白宫风云》这般评价与收视率都令人称道的剧集,在推出《新闻编辑室》之前,他的编剧生涯正处在低潮。数年前他创作过一部反映网络电视的剧集《Studio 60》,播出一季即遭停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推出的这部《新闻编辑室》,就是在把那个故事接着讲下去。
正如影视剧中那些才华飞扬而不拘一格的人物,阿伦·索金的个性为他带来了争议。他自述这部电视剧是一种“抱负”,但美国评论界对这位爱写机关枪式对白的编剧的新作反应平淡。
尽管剧情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但始终,这部寄托了编剧个人情结的作品,并非当下新闻界的复制品。香港资深媒体人张少威在微博上表示:“对白很精彩,也很煽情,但那段莎士比亚式的对白不太可能出现在节目主持人的办公室内。”
“这部剧更像缅怀电视的美好时光,”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说,“其实新闻界为人民和国家设置新闻议程的日子,过去了。”
美国式“主旋律影视剧”
在刚刚播出的第四集中,《新闻编辑室》的编剧借着去年1月亚利桑那州女议员吉福兹遭遇枪击案,表达了他对目前电视业急功近利的报道倾向的看法。
当年,美国各大电视台根据一个未经证实的单一信息源报道了当事人的死讯。在电视剧中,阿伦·索金理想中的这个团队决定对此消息不采信,编剧借剧中人物之口道出了酣畅淋漓的一笔:“那是一个人,只有医生才能宣判她的死亡,媒体没有这个权利”。
这一集被英国《卫报》称为阿伦·索金写得最好的剧集之一。
这部回溯过往新闻事件的电视剧,更多地是带出一种假设:如果当时有那么一个仗义执言的新闻机构,不去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是真正讨论切中时弊的问题;如果它利用自己占有的资源,致力于对政策的分析,使选民透彻地意识到他们的选择可能导致的后果……也许,美国可以因为这些鞭策而变得更好。
这是一部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的作品,在网络上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美国式的“主旋律影视剧”:每一集都在抨击着这个国家,但每一分抨击背后都带着一种对这个国家价值观的热切认同。正是这种“可以更好”让剧中的新闻人与剧外的编剧如此热忱地构筑了这个关于新闻编辑室的故事。就像整部剧开始时,女主角对主席台上被问及“美国为何会是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男主角举起的那张纸板:“美国不是最伟大的国家,但它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