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跨国车企合作 “1+1>2”效应难产

本报记者 陈楚 《青年参考》( 2012年06月13日   48 版)

    经济形势日益严峻,跨国车企抱团取暖。能否复制雷诺-日产模式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糟糕的全球经济状况,使得大多数汽车制造商继续生产“独门”的平台和动力系统难度重重,一向乐观高傲的菲亚特-克莱斯勒CEO马尔乔内,也在越来越残酷的现实面前难掩焦急的心情,他表示,“菲亚特愿意与任何汽车制造商谈合作。”

    抱团取暖 各取所需

    事实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2年日益严重的欧债危机,几乎所有行业都感受到寒意袭人,向来财大气粗的汽车企业,也因为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研发、设计和采购等步骤而捉襟见肘,遂掀起了新一波合作浪潮。

    此前,为了加强竞争力和降低成本,通用宣布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联盟,包括共享整车平台和共同建立全球采购体系来分摊成本。预测显示,PSA欧洲产能利用率将从2011年的84%下降到今年的75%,通用在该区域的产能利用率将从84%降到72%。

    PSA方面泄露的文件显示,该公司高层2010年初就准备在4年后关闭Aulnay工厂,从那时起,PSA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就开始恶化了。因此,两家公司在整合产能方面积极采取行动,通用方面表示,将关闭欧宝在德国本土的Ruesselsheim工厂。

    作为新晋的世界第一豪华品牌,宝马同样动作频繁。从早年与PSA合作研发小排量增压发动机,到去年宣布与丰田合作,并向后者提供柴油发动机,双方还同意合作开发新一代环保技术,包括锂离子充电电池。

    今年5月,世界成长最迅速的汽车企业之一现代集团,派出“太子”郑义宣在德国慕尼黑会见宝马高层,外媒纷纷猜测,两家公司即将结成联盟,开发新一代发动机。据悉,宝马之所以选择现代为合作方,是因为后者在小排量汽车领域有较强优势。

    此举也有利于宝马在小排量发动机研发和采购成本方面,对上升势头迅猛的奥迪保持领先优势——奥迪背靠大众集团,拥有小排量发动机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很多成熟技术可以信手拈来。反过来讲,现代汽车亦可借助宝马品牌,实现向高端化迈进的目标。更早些时候,福特与丰田就混合动力,PSA与雷诺就自动变速器等也纷纷达成合作。

    “雷诺-日产模式”难复制

    在市场萎靡的日子里,合作才是硬道理。然而,人们听到的不全是好消息。最近,本已签署了一份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的菲亚特与马自达,就由于前者表示没有计划持有后者的股份,并且将增持克莱斯勒股份,让两家企业的进一步合作蒙上了阴影。

    据悉,2011财年,马自达的亏损达到了惊人的1077亿日元,与福特合作长达30年后宣告分手,更使得马自达在研发方面捉襟见肘,也使得其新产品研发周期延长,不得不寻求新伙伴。2009年,马自达曾抛售12亿美元股票以补足研发费用,其中包括“创驰蓝天”发动机技术以及车身结构轻量化技术。

    现在看来,菲亚特只想要技术,不想购买马自达的股份。所以,一方面,双方的目的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因素影响,合作很难进入更深层次。

    “我们才是真正的联合体。”卡洛斯·戈恩身边的人常听他得意地重复这句话,作为雷诺-日产CEO,戈恩认为,雷诺与日产的深层次合作是不可复制的。在他眼里,其他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

    实际上,日产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由于扩张和不断追求利润致使风险超出控制范围,陷入恶性循环。庆幸的是,它从中吸取了教训,雷诺-日产自1999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2009至2011年,该联盟实现连续3年增长,去年销量突破800万辆。

    “日产改变了风格。”1992年进入日产、现任雷诺-日产汽车联盟办公室经理远州岳美表示,“决策和行动更加迅速,语言从日语变成英语。” 

    作为全球公认成功的商业联盟之一,除了产品互补性和消减成本,共享整车平台和动力总成之外,远州岳美认为,合作企业必须传递“双赢”结果,尊重和强化各自的品牌,保持彼此的独立性才是双方发挥协同效应的前提,即“1+1>2”。

    其实,雷诺-日产这种更深层的联盟,能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双方会制定一个总体目标,例如:2016年联盟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辆,其中零排放车辆150万辆,以及未来6年保持平均9%的收益。为实现这一目标,两家公司也分别制定各自的计划,包括雷诺“驾驭变革”口号和日产“POWER 88”计划。

    不仅如此,在欧洲表现不佳的雷诺也可以受益于日产在全球的表现,实现风险平摊。

    中国自主品牌能否“取经”

    最近两年,由于国内政策和消费环境变化,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下滑导致利润下滑,有些企业甚至发生了剧烈的人事震荡,从销售到研发高层人员纷纷离职。有报道指出,某国内自主品牌技术高管近年来离职频繁,或将导致先前投入的研发资金严重流失,其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因技术匮乏而陆续丢掉。

    众所周知,目前销量不好的自主品牌,研发投入一直占较大比重。所以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借鉴跨国车企合作研发和采购的经验,以降低成本?

    今年1至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65.24万辆,同比下降2.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9%,占有率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

    分析人士就此指出,现阶段,体制内的大型国企很难实现深入合作,因为它们相互较劲,同时,这些企业主要靠旗下合资企业冲销量,外方控制着技术和零部件,也不允许这些国企这样做,倒是体制外的民营企业,譬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在这方面更加灵活,或将有所作为。

跨国车企合作 “1+1>2”效应难产
国际资讯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