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关注新浪微博用户信用体系

○本报特约记者 杨柳青 《 青年参考 》( 2012年06月06日   28 版)

    微博的流行给了网民针砭时弊的渠道

    □图片来源 CFP

    《纽约时报》将新浪的信用体系,视作对微博用户言论管理的一种温和的延展,即在他们即将触犯到官方容忍底线时给出警告。

    信用积分制度是“全网首创”

    微博迷们,如果你现在正在“织围脖”,请千万再通读一遍你将要发布的内容,并确保它没有违反新浪最新的规定。否则,你将有可能面临一场“微博信誉破产”,账号也会被打上“低信用”标签,并在微博首页上被公示,甚至被销户。

    5月28日,新浪在20天前制定的《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下称《公约》)正式开始施行。《公约》中标示了微博用户的权利,规范了使用微博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明细了微博社区的管理办法。

    伴随《公约》一起发布的,还有一套名为“微博信用”的用户信用体系,用以衡量微博用户对于《公约》的遵守情况。该体系鼓励用户互相举报从骚扰他人到发布不实信息的行为,而且,被举报的用户一经裁定违规,即会被扣除相应积分。

    有博客指出,《公约》的内容并非新浪独创,而是摘取自相关法律。因此,不论新浪发布《公约》与否,用户实际都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过针对微博用户的信用积分制度却是全网首创,故此,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大批中外媒体的眼球。

    英国路透社是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微博信用”的英文媒体。而后不久,美国《华尔街日报》详细编译了新浪微博管理中心网页上的《微博信用规则》(下称《规则》)。

    《规则》中写道,每个微博注册用户都有80分的原始信用积分,进行身份验证后,积分最高可达100分。若用户被举报发布违规内容,则会根据情节酌量扣除相应积分。

    譬如一条被裁定为“不实信息”的微博转发量在1000次以下,发布该微博的用户会被扣除2分;若转发量超过1000次,则该用户会被扣除10分,这也是《规则》中所示的最高惩罚。而其他例如抄袭、骚扰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则会被扣除2分或5分不等。

    一旦积分低于60分,该用户就会在微博首页等页面上被打上“低信用” 标签。如信用被扣至0分,新浪便会删除该用户账号。信用积分体系还有一套信用恢复的规则。用户每一次被扣分后,如在30天内(“低信用”用户为60天)未被扣分,即可以恢复至上一次扣分前的积分数。

    “新的微博信用积分体系,完全是新浪的自发行为。”

    目前《公约》施行已超过一周,微博管理页面的举报处理大厅中公示的举报信息仅16条,已完成判定的为11条。除了最初两条判例之外,其他个案的访问关注数均在5000次以下。

    新浪表示,《公约》和信用体系的发布,正是为了遏制谣言传播,限制反政府或煽动性言论,让用户与微博管理员一同“净化微博环境,维护良好微博秩序”。但是,西方媒体和境外网络专家广泛认为,《公约》是对快速发展网络社区的一次更严苛管理。

    然而,《华尔街日报》在5月30日报道的标题中,称这一新型的网络管理方法为“审查制度3.0”。报道认为,这样的“新发明”既是为顺应政府的政策需求,亦是网站自身期望将对内容的审查透明化。

    该报称,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在给《华尔街日报》的电子邮件中坚称,“新的微博信用积分体系,完全是新浪的自发行为。” 

    以往,新浪等中国网络服务公司应对用户发布的不实或敏感信息的方法,是通过系统关键词检索和网络管理员人工审核的形式。

    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亚洲项目的牵头人克里·布朗博士,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方法在网络上并不能奏效。因为“人们一早就习惯用暗语来表达意见,并迂回地针砭时弊”,寻常的检索根本无法将其定位。

    路透社写道,一些微博用户长期使用谐音、双关语或是其他暗语,给敏感话题加密。

    一位要求匿名的新浪微博知名用户对路透社称,基于用户互相监督举报的《公约》,为新浪提供了一个更稳固的基础,扩大了禁止发布的敏感信息范围。《公约》在无形中为新浪创造了数亿名“草根”微博管理员。

    克里·布朗博士则在BBC文中预计,新浪的新《公约》也许又会成为另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举动”,因为“资深网民总是会想到新方法,来应对新规定”。

    《纽约时报》则将新浪的信用体系,视作对微博用户言论管理的一种温和的延展,即在他们即将触犯到官方容忍底线时给出警告。

    《纽约时报》还指出,如新浪一类的民营网络媒体,一直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一方面要注意监管用户发言,以防网站自身遭到处罚;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有相当的言论空间,以此吸引更多网民选择使用它们的服务,进行网上讨论。

    哈佛法学教授称微博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

    当然,对“微博信用”的好奇,并非引发西方媒体关注的惟一因素。在短短几年间,新浪微博就拥有超过3.2亿名注册用户,且这个数字仍在迅速增长中。因此,新浪针对微博服务的任何举动,均有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一般西方媒体都将新浪微博,视作美国社交网络与微博客服务推特(twitter)在中国的“孪生兄弟”。二者提供类似服务,用户可以利用多种客户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自由发布信息。

    美国《国际商业日报》注意到,不论是微博还是推特用户,他们最常发布的,都是有关自身日常生活的动态。此外,占较大比重的,则是对于社会与政治问题的评论和讨论。

    近5年来,微博等网络平台给予了人们相对较大的空间,来探讨一般性和社会政治性话题。但与此同时,各种未被证实的消息也借此以惊人速度,在网络上疯传。这样的现象,如《国际商业日报》指出,无疑加大了官方媒体对抗虚假信息的操作压力。

    然而,大部分西方媒体认为,微博在中国的风行拥有更多正面意义。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微博称作“中国强大的变革动力”。原因在于,它“迫使”官员们更即时地公开信息,也激励传统媒体迅速改进报道手法。

    该报还特别提到,“甚至连中国公安部门现在也积极运用这项服务,来向民众发布案情信息,并收集情报。”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诺亚·费德曼在6月1日为彭博社撰写的评论中,引用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的语句,比喻微博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

    他认为,微博使中国政府了解到民众当下最关心的事件是什么。“中国政府很难依赖传统民调数据,因为调查机构总是担心政府获得太负面的结果,于是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费德曼写道,“而且,同时掌握13亿人的数据,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费德曼看来,基于对微博发言的观察,政府方能对民生问题做出更及时的反应。“对人民的意见做出回应,是一个有责任的政府的核心品质。”因此,费德曼认为,微博是有助中国政府向人民证明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工具。

    美国政治在线杂志《石板》(Slate)分析,在现阶段不论是禁止微博使用,或是大幅缩紧讨论空间,都是极度不明智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会激怒庞大的网民群体,更会令政府失去一条观察民间声音的绝佳途径。”

分享到:

 

外媒关注新浪微博用户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