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法国被看作“我们的老友和同盟”。它(法国)还是一个“投降派奶酪猴子”(讽刺法国人在战场上的软弱和爱吃奶酪)。
前一句来自一位白宫发言人的近日评论。后一句来自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曾在1995年发明的一个词语。在剧中,被迫成为斯普林菲尔德小学新任法语教师的威利,曾痛骂法国人是“投降派奶酪猴子”。
在刚召开的G8峰会和北约峰会上,我们很难引用《辛普森一家》中的台词。但在此前,却相当合适。
2003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反对伊拉克战争,全美上下一片哗然。为报复,国会餐厅将自助餐菜单上的“法式薯条”改成了“自由薯条”,“猴子”一词充斥新闻大标题(“猴子”一语双关,意指聪明)。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年春季盖洛普民调显示,美法关系急转直下,对法国持消极态度的美国人,是持积极态度的美国人的两倍。
然而,现如今“威利的猴子”已成为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部分原因是,萨科齐的对美政策,使两国友好关系迅速升温。今年2月,盖洛普的另一项民调发现,75%的美国人对法国持积极态度,“猴子双关说”已被抛之脑后。
由于我本人是亲法者,而且最近在巴黎生活过,所以我决定亲自确认一下美国人的态度转变情况。今年1月,我花两周时间前往美国各地旅游,询问美国人对法国人的真实看法。当然,我的旅游地选择并非随意:在美国,有25个城镇都叫“巴黎”。
我对其中4个城镇进行了调查:这些“巴黎”分别位于缅因州、肯塔基州、得克萨斯州和爱达荷州。此外,我还访问过赌城拉斯韦加斯的一个“巴黎娱乐城”、自称“世界第二大的埃菲尔铁塔”、6家法国餐馆和用高音喇叭教人们顽皮警句的公共厕所。
我的问题主要涉及更宽泛的情绪。不过,我还让美国当地人说出一位健在法国艺术家的名字,结果78%的人回答不上来。能回答上来的人,说出的也是已不在人世的法国艺术家。
我问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支持哪一方?”结果回答正确率为66%。20%的人回答错误,10%的人竟然问我“美国独立战争是指哪一次战争?”
但是,在跨越美国11个州的几十次访问调查中,惟有一次有人提及“奶酪和/或灵长类动物”。
在肯塔基州,我见到的一位汽车修理工就美国对法政策,表达了独到见解。在缅因州,一位右翼专栏作家希望自己是法国人,也希望能结识更多女人。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老加油站,我发现了一家菜单上提供法式西餐的餐厅。在伍迪·艾伦漫长的电影生涯中,最新电影《午夜巴黎》成为其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美国将为法国新总统奥朗德提供一个全新开端。当然,我们会心血来潮对我们的法式薯条重新命名,但我们也会相对很快地原谅曾发生的怠慢行为。
在芝加哥峰会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以及其他八国领导人一道吃芝士汉堡。奥朗德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当然不会说芝士汉堡不好。”奥巴马随即补充道:“芝士汉堡配法式薯条挺好!”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