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孔子学院教师签证起风波
外媒重点关注中国人反应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青年参考 》( 2012年05月30日   28 版)

    德国孔子学院的德国中学生

    看起来,对外媒而言,有新闻价值的,不是美国国务院对孔子学院教师签证的监管,而是发生在中美两方的、围绕此事而生的争论。

    这是一份由美国国务院在5月17日发出的备忘录,对象是附设孔子学院的美国大学,称学院内教授中文以及文化的中国教师是以J-1签证入境,违反了签证持有者不得在公私立高中、初中以及小学教书的规定。

    如果为围绕这份备忘录而产生的争议画条曲线,人们也许会见到一条奇怪的走势——陡然升起的来自中美两国媒体的关注,而后又莫名突然地回归了起点。

    在互联网上能见到的关于孔子学院的英文报道至少有百余篇,其中大半都出现在美国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的一周后——即中国媒体对这一新闻作出激烈反应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5日。

    这一天,美国国务院重新发布公告,表示孔子学院合法,不需认证,中国教师无需在6月30日前离境。同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承认,此前公告草率而不完整,才引起混乱。

    当天,各大境外媒体纷纷引用美联社的一篇通稿。而之后几天关注此事后续的英文报道,多半出自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国内媒体。

    看起来,对外媒而言,有新闻价值的,不是美国国务院对签证的监管,而是发生在中美两方的、围绕此事而生的争论。

    一位美国官员表示,他们的这一决策是希望确定专业机构中的外国学者与教师,能在正确的签证类别下到美国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这份备忘录,内容并不复杂,但它可能让“中国政府支持的海外语言教学基地网络”孔子学院面临麻烦。

    这项指示称,孔子学院教师以教授和研究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但部分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和初中学生,这违反了J-1签证的有关规定。因此,这些签证持有人必须在6月即本学年结束之前离开美国。

    同时,备忘录还要求孔子学院进行资质认证。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是较早注意到这一指令的英文媒体。在备忘录发出4天后,5月21日,该报发出了关于此事的第一篇报道。当时,《高等教育纪事报》称,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国务院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私营部门交流的副助理秘书长罗宾·勒纳签发这份备忘录,“毕竟,孔子学院在美国校园中已存在10年了”。

    这份备忘录会影响到颇多在美的汉语教师。外媒一度报道称,在美国有60多所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华尔街日报》称这个数据的来源,是国家汉办网站上列出的名单。不过据之后《人民日报》的报道,美国至今已有81所孔子学院,3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5月22日,《高等教育纪事报》又发表了另一篇报道称,国务院否认这一指示意在针对孔子学院,称只是签证的监管问题。至少在当时看来,这一决策毫无回旋余地,一些接受采访的与孔子学院有关的人士,表达出震惊与困惑。

    报道称,一位美国官员表示,他们的这一决策,是希望确定专业机构中的外国学者与教师,能在正确的签证类别下来到美国。持有J-1签证的研究人员,是被明确禁止在预科水平以下的公立或私立学校教学的。

    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用语非常书面化。不过,5月24日,印度ZEE新闻台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十分直接地使用了“美国要求中国学者离境”的标题。

    美联社在报道中强调,孔子学院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广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未声称自己独立于政府

    在连日来的报道中,一些媒体试图找出美国国务院发布这一指令背后的动机。

    很多外媒在介绍孔子学院教授语言、传播文化的职能同时,不忘强调,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办的宣传以及公关机构。尽管在欧洲,法国、德国等国家也设立与孔子学院类似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文化输出机构,但孔子学院是“惟一一个直接由政府赞助和管理的机构”。

    美联社就在报道中强调,孔子学院与其他这些文化推广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未声称自己独立于政府。

    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大西洋月刊》、《华尔街日报》在选择图片时,也都不约而同地挑选了中国国家领导或教育部官员视察孔子学院时的留影。

    《华尔街日报》提到了彭博社去年11月曾报道的一个数据: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这一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5亿美元。

    这篇新闻还承认,像孔子学院这样受到政府补贴的语言项目,很受资金紧张的美国高校欢迎。不过美联社就在新闻中指出,有些国家的学校对此持谨慎态度。而有美国教育界人士表示,那些有关孔子学院教师会将不可接受的教育内容带入课堂的担心,是毫无依据的。

    《华尔街日报》还提到,这场争议出现的时机,恰逢北京发起清理“三非”外国人的行动之际。

    “如果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减少,对中美关系可能会有影响。”《高等教育纪事报》在5月21日最初的报道中如是说。

    3天后,这句话俨然成了现实。对于孔子学院教员的这项签证监管,突然被中国媒体关注,从而在英文媒体上引起一轮新的报道热潮。

    对多数外媒而言,关于孔子学院的新闻重点,是中国媒体与民间对此事的反应

    “由于对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文化项目教员在签证上的整顿,美国激怒了北京,(中国的)国营媒体猛扑过来,将这当成是华盛顿在企图阻挠中国的全球抱负。”这是美联社5月25日关于孔子学院报道的第一句话。

    在互联网上能见到的关于孔子学院的英文报道约有百余篇,大半媒体的报道内容(例如《华盛顿邮报》、福克斯电视台网站等)都来自美联社的这篇通稿。

    看起来,对多数外媒而言,关于孔子学院的新闻重点,不是美国国务院在备忘录中对J-1签证规定的重申,也不是之后美方关于“不让任何人因此被迫离开美国”的澄清,而是这一事件在国内被广泛报道后,中国媒体与民间对此事的反应。

    美联社注意到,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评价美方的这一决定“举措谬乱,是思维谬乱、心智不够成熟的表现”,“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地搅事,找替罪羊,捉巫师,转移焦点等等,这都不是做事的正招”。

    与往常一样,《环球时报》及其总编胡锡进的反应,也是美联社、《华尔街日报》、BBC等主流外媒关注的内容。美联社提到,“在《美突然向孔子学院发难因忧中国影响》的标题下,国营《环球时报》在周二的一篇文章中称,美方是在担心,孔子学院在美国搞得很成功,影响很大。”

    BBC还专门为这一新闻作了一番中国媒体札记,其中多次引用中国媒体如何证明美国这一指令“站不住脚”的报道。

    对于《环球时报》,他们引用了该报英文版的社论:“这件事显示出美国文化自信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足,孔子学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推广,让一些美国人心神不宁,只有文化弱国才会有这样的敏感。”

    《华尔街日报》则在报道开篇提到“孔子后裔”、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微博中对美国国务院这一指令的抗议:“美国以签证为由,要求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限期离境。而在中国,随处可见好莱坞大片、硅谷芯片和麦当劳薯条,美国的文化入侵从娱乐、科技到食品,可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

    这则微博同时也被《大西洋月刊》在报道中引用,作为最突出的对美国表示愤怒的声音之一。

    与美联社相似,《大西洋月刊》的这篇文章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网民在微博上关于此事沸沸扬扬的讨论。该文发问:“中国的软实力起作用吗?”

    在介绍孔庆东微博的同时,他们没有忽略微博上存在的另一种不尽相同的声音,比如来自网友奚志的微博,表达他为什么对孔子学院无甚好感:“拿纳税人巨款做政治献金,在海外设众多孔子学院,政工干部公派出国做所谓志愿者,做个简单的汉语培训,就让某些人把钱洗到自己腰包了。中国有数亿孩子和家长遭受教育产业化的折磨,有千百万孩子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却花巨资帮助外国人学汉语。”

分享到:

 

孔子学院教师签证起风波
外媒重点关注中国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