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民币汇率在10年间有显著提升,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愈发强烈,成为中美关系中重要的“火药桶”。
美国指责中国控制人民币汇率以获取贸易优势地位不是新鲜事,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头十年,这种指责萦绕不绝并持续升温。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所学者伊莎贝拉·德利特凡德(Isabelle De Lichtervelde)对这一趋势进行了梳理,并评估其发展趋势。
弄明白这种指控,首先要搞清楚货币政治语境下的常用概念。
首先是“货币弹性”,也就是供求关系对货币币值干预的程度。自由浮动汇率是弹性最大货币管理方式,由供求决定币值;固定汇率则是由政府决定货币与其他货币、一揽子货币或贵金属(如金本位)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第二个概念是“汇率低估”,即汇率低于货币应有价值。货币低估未必是固定汇率产物,也可能是由于投机资本外流。眼下并没有测定汇率低估程度的方法。专家们普遍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但对低估的水平没有达成一致。
最后一个概念是“操纵汇率”。在中美汇率争端语境中,操纵汇率有两个要件:其一,国际经常性账户大量盈余并对美国保持高额顺差;其二,为获取不正当贸易优势或阻止国际支付平衡而控制汇率。一旦中国被美国官方定义为“货币操纵者”,意味着对中国采取更严格的关税和进口配额措施。
美国自2003年开始批评人民币汇率,当时除巨额贸易逆差外,另一重要诱因是美国制造业工人大规模失业。当然,制造业问题并不能完全赖在中国头上,美国相关产业产能增长超过需求增长也是重要原因。
2003年9月,首次有参议员提案,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并要求向中国产品额外征收27.5%进口税。随后两年间,国会25个涉及中国提案中,有20个都在关注中国是否通过低估货币币值获取不正当贸易优势。2007年,提案中开始将中国称为货币“操纵者”,要求“直接报复中国”。但美国政府并未随之做出过激反应,两位前任财长斯诺和鲍尔森都避免指责中国为“操纵者”,强调中国已经做出重要改革,双方分歧的并非“目标”,而是“速率”。另外,共和党议员出于维持国际合作与阻止贸易战,在2010年之前没有支持类似提案。
不过,奥巴马政府在这一领域显示出了更加危险的苗头。首先,和前任政府不赞同国会相关提案形成反差的是,奥巴马政府从来没有公开反对这些提案,同时威胁对中国操纵汇率行为实施报复;而且,美国政府试图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化,称其“阻碍全球经济实现平衡”,这在2009年和2010年的G20峰会上有体现;此外,国会中反对中国货币体系的议员越来越多,2010年9月,美国众议院以348对79通过首个相关议案,以往反对这一议题的共和党议员中超过半数投了赞成票。
通过梳理,德利特凡德认为,虽然人民币汇率在10年间有显著提升,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愈发强烈,成为中美关系中重要的“火药桶”。
事实上,正如很多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所言,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中,货币问题恐怕将持续成为两国矛盾焦点。这份研究凸显美国政府在未来采取强硬措施的可能性,也体现了关注美国国内政治是中美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视角。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