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察言观色”

智能闹钟:在最佳时间叫醒你

本报特约撰稿 王紫京 《 青年参考 》( 2012年05月16日   39 版)

    早上的闹钟铃声大概是人们最不想听到的一种声音了,它似乎永远都在你睡得最香的时候“不知趣”地响起,扰了你的清梦。不过现在好了,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一批“懂事”的智能闹钟,它们会在最理想的时间唤醒你。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销售智能闹钟的公司称,这种闹钟可以监测你的睡眠,在你处于浅睡阶段时轻柔地唤醒你,从而减轻醒来后昏昏沉沉的感觉。但睡眠专家对这种闹钟能否让人醒来时更清醒表示怀疑,他们强调晚上睡个好觉才是关键。

    不过,介绍一下这种小玩意也无妨。

    能在最佳时间把人唤醒的闹钟其实在2005年左右就面市了,但它们价格偏高,用法常常也很复杂。当前出现的新一代智能闹钟用法要简单一些,而且也便宜一些。

    有几种闹钟的原理是利用“静息活动监测仪”来监测你的身体活动,因为人们在浅睡眠时更容易动。这类闹钟通过探测身体的活动情况来决定唤醒你的最佳时间。检测设备既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放在床上。你可以设定一个你想被叫醒的时间段。

    也有一些设备不使用静息活动监测仪,Zeo便是其中之一。Zeo是一个头带式,装有可测量脑电波和眼部活动电脉冲的银电极,分为两款,一款可通过蓝牙与iPad、iPhone或安卓手机设备连接,通过手机闹钟叫醒你,售价为99美元。另一款即为放在床头的闹钟,售价149美元。Zeo网站显示,其系统可以在“你睡眠周期的最佳时间轻柔地唤醒你”,而这个最佳时间是在浅睡眠向快速动眼期(有时被称为REM或者有梦睡眠期)过渡的阶段。

    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睡眠监测用品公司Innovative Sleep Solutions LLC也声称,该公司出品的一种名为SleepTracker的腕表式闹钟亦可在“真正的最佳时间”唤醒你。你可以在震动和音乐这两种铃声之间任选一种,或者两种同时使用。这种闹钟售价同样是149美元。

    如果你觉得上述产品价格都太贵的话,也有便宜的选择。售价99美分的Sleep Cycle是一种iPhone应用程序。开发该程序的瑞典公司Maciek Drejak Labs AB称,该应用程序使用一个“专有算法”来分析人的睡眠模式,让iPhone“在你睡眠最浅的阶段”把你唤醒。

    不仅如此,上述三种闹钟都能绘出睡眠曲线图供你分析,但只有Zeo可以精确区分睡眠阶段。

    《华尔街日报》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这些闹钟。

    “Zeo的移动款很有意思,用法也很简单。我喜欢它发送到我iPad上的详细睡眠曲线图,它还能记录我的REM睡眠状态。这个头带一开始令我感觉不爽,让我额头上起了些红包。不过,在我按照公司的建议,洗掉头带上的残留物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SleepTracker一般会在我设置的时间段结束时唤醒我。有两次我已经醒了。Innovative Sleep Solutions的执行合伙人李·洛里解释说,设备可能是认为我没睡够,所以允许我睡得长一点。”

    “在使用Sleep Cycle应用程序时,你要设定闹钟,并将iPhone面朝下放在床上。清晨似乎只要我身体一动,闹钟就会响;我的猫在床上跳上跳下也会启动闹钟。”对此,Sleep Cycle的首席开发员马西克·德勒雅克表示,这个应用软件确实能记录小的动作,但它在分析你的睡眠模式时,可以“过滤”那些它认为不相关的动作。他还说,来自用户的反馈显示,该软件能让用户醒来时有个好心情。

    不过,一些睡眠专业医师对此持怀疑态度。耶鲁大学的睡眠专家迈尔·克里格指出:“如果睡眠不足,我的脾气就会不好。我不确定这样一种机器对我有没有帮助,而且现在肯定没有科学文献能证明这种产品值得推荐。”他说,就算这种产品真的能减轻昏昏沉沉的感觉,其效果可能也只能在你醒后维持15或20分钟,至多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分享到:

 

智能闹钟:在最佳时间叫醒你
如果数据“腐烂”,我们怎么留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