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专访美国副国务卿塔拉·索南夏恩:

在争端面前,不妨用一下公共外交

本报特约撰稿 王冲 《 青年参考 》( 2012年05月16日   10 版)

    美国副国务卿塔拉·索南夏恩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腾讯微博,也可说是美国公共外交的工具之一。

    什么是公共外交?

    在塔拉看来,公共外交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领域。它意味着市民对市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接触。一个政府和另一个政府之间当然会有交流合作,这种合作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核心的交流方式。但塔拉认为,世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国民个人在全球社会中的角色”。因此,公共外交致力于让政府促使人们联合起来,让人们在国际事务的舞台上扮演角色。

    “公共外交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因为归根到底,政策是有关人的。人际关系是根本,没有人就不会有冲突,人们应该寻找某种方式,做出让步。”

    近日,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塔拉·索南夏恩(Tara Sonenshine)女士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作为她担任这一职务后出访的“第一站”,中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华期间,自称“感到非常兴奋”的塔拉,接受了本报特约撰稿王冲的专访。

    “理解”对方比“喜欢”对方更重要

    问:您今年对于与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何计划?

    答:公共外交是中美外交关系中的组成部分,可追溯到十几年前。我的第一个计划就是,让这种交流持续下去,并且更加健康、深入,扩大到更多领域,如女性、体育、文化、教育、青年、音乐、艺术、电影制作等领域。

    体育在公共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我对当年两国“乒乓外交”的胜利感到非常激动。明年,我们双方将会在此方面有一些合作。体育关乎团队合作,将单个的人联合起来从事运动、对付对手。它为两国观众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感觉,为中美全面领域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户。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等方面,中美之间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问:据我理解,公共外交是让其他国家的人喜欢你的国家,并传递你国家的价值观。这是公共外交的最高目标。请问,您如何让中国人喜爱美国、美国文化? 

    答:我认为用“理解”比用“喜欢”更为恰当。你有你的生活故事、个人经历、叙述模式、观点、经验、洞察力,以及你对你自己和本国文化的理解。公共外交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文化阐释、相互理解的工具。我并不认为我们能就所有事情达成共识,甚至会喜欢同一种事物。但如果我倾听了你的经历,理解了你的背景、文化以及你的参考体系,那么我们之间就会进行交流对话。至少我能从你的行为方式中学到一些知识。因此,“理解”比“喜欢”更重要。

    问:在今日中国,仍有一些人认为美国是“帝国主义”;而在美国,保守主义者也时常把中国当成美国经济问题的“替罪羊”。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向两国的“保守派”解释?

    答: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主流观念,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维度。通过公共外交,我们尽最大努力向对方文化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昨天,我分别听到了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学生和一位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的演讲。他们对对方国家,原本都有偏见和刻板印象,但当他们在对方国家待过一段时间后,观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的参考体系改变了。通过置身于另一种文化,你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有时候,我们的观念源于无知,或对事物的误解,或仅仅是缺乏认知,因此我们是孤立的。我们读书、思考,但若没有亲身体验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了解就不全面。因此通过人与人的接触、碰撞、交流,人们的心态才会更加开放。

    然而有些保守的、顽固的观念仍然会持续下去,但这同样是一个多样化社会的一部分。 

    网络社交媒体将是公共外交的新工具

    问:您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答:据我所知,美国驻华大使馆十分积极地使用社交网络工具,这是一个新的前景。但在我看来,社交网络绝不会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坐在饭桌前,倾听与家人之间的谈话,仍然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但是社交网络所涉及的广度,比如说,能在同一时间与多人交谈的功能非常强大。我认为,社交网络会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接触平台。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同时进行两种交流,在“实际交流”的同时,也充分运用社交网络的力量。

    问:您对用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增进中美交流,持乐观态度吗?

    答:我对“科技增进关系”这一点,持乐观态度。至于哪种科技能奏效,仍有待观察。我的副国务卿办公室会积极推动各种方式的交流,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新技术,特别是那些为青少年所喜欢的方式。中国充满活力,年轻人推动科技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适应年轻一代的转变。因此,在副国务卿的位置上,我相信我会引导社交网络成为未来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之一。

    问: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希望去美国留学。2011年,中国共有16万留学生在美学习,成为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源国家。您认为这能更好地增进两国关系吗?

    答:美国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来学习。在过去一年,共有110万中国人去美国,而根据美国旅游部门的数据,这个数字在未来两年预计会翻倍。因此,我们正在加快签证、入关办理的速度,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去美国。同时,通过“十万强”计划,我们也尝试让美国人来到中国。

    我相信,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的公共外交才能双向流动、才最能增进彼此感情。因此,让人们的往来互动更加容易,非常重要。无论是美国的大学生、高中生、研究生、还是学术交流者,到过一次中国,都将会成为改变他们生活的一次体验,他们绝不会再用与以前相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中国学生也是同理,这是非常强大的感染力。

    在争端面前,不妨运用一下公共外交

    问:目前,中国与菲律宾的南海争端僵持不下。从外交角度看,中国该如何提升在菲律宾人眼中的形象?

    答: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的专业就是冲突管理。冲突是人类的相处模式之一,无论在哪里,从理论上来讲,都会有人处于争端之中。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当争端导致暴力冲突时,事情就变成坏的或不自然的了。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对待普通争端,解决它,并以和平方式去处理它。

    公共外交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个健康的、基本的、富有弹性的机制。当危机或不同见解出现时,我们就能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机制。任何两个社会的冲突都会以“你进我退”的探戈方式解决,但是他们能否回到某种程度的互相理解,能否将已经升级的争端再降温,就取决于这个机制的弹性程度了。因此,国家需要的是一个相互信任、自信的“安全网”。当国家间出现争端时,我们能够有据可依。

    问:您是说,公共关系能帮助一国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国家间的争端能够得到控制?

    答:是的,然后两国间就可回到一个没有敌意的状态。公共外交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因为归根到底,政策是有关人的。人际关系是根本,没有人就不会有冲突,人们应该寻找某种方式,做出让步。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建立一个机制,从而达成某种程度上的理解。

    问:公共外交似乎主要针对精英,或意见领袖,而非“草根市民”。您同意吗?

    答: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的外交对话已从针对意见领袖,转为较低一层的阶级,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比如就在近期,美国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与中国非大都市的年轻人见面。这是一个很棒的、全新的领域。因为这不再仅仅局限于美国“常春藤”学校的精英人士或校长,与也来自北京地区的大学生的交流。我们正从精英阶层的交流,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

    本版稿件由凤凰网博报提供

    作者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2007年美国国务院访问者(IVLP),海内外多家媒体专栏作者,著有《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

分享到:

 

在争端面前,不妨用一下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