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成千上万的高技术人才

日本老工程师到中国寻找第二春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谢德良 《 青年参考 》( 2012年04月25日   24 版)

    相田先生亲自为东莞工厂制定的中日双语员工守则

    现年59岁的相田先生(中)来中国工作10年了

    《青年参考》记者在日本采访时,很多日本工程师表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因此,与其苦苦在国内困境中看行业发展“脸色”行事,不如投入急需技术力量的中国市场谋发展。

    “我想在中国开启属于我自己未来的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日本高技术人才流向中国市场,这一现象引起了英国路透社的高度关注。

    该报4月18日一篇名为《“日本制造”的高技术人才在中国获第二春》的文章称,那些高龄高技术人才曾经让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产业巨头所向披靡,而现在,成千上万上了年纪的日本高技术人才,在日益繁荣的中国重获新生。

    4月19日,被誉为“日本最大的中国消息站点”的日本Record China网站,以《英媒报道称:日本高龄高技术人才在中国获第二春  培养他们技术力量的日本企业完全不吃亏》为题,翻译、转载报道了该消息。

    现年59岁的相田先生说:“像我掌握的这些专业技术,在日本已无用武之地,没有单位愿意要我。”他曾在东京的公司从事模具制作业长达30多年,10年前,刚过完50岁生日后,他便毅然来到位于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中心的东莞落脚,并一直在此工作。

    在采访中,路透社记者发现,对于相田先生这样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之所以选择去中国就业,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还未达日本法定的领取养老金年龄,无法忍受数年间无收入生活;第二,相田制作的产品模具是玩具、耳机以及咖啡机等,他解释道:“日本不会再在本土生产这些产品了,我想向年轻一代传授我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冈富夫,一名专门制作像移动电话那样,要求部件模具精确到一毫米的万分之一的工程师,于1998年辞去松下集团的工作,目前受聘东莞一家台资企业。他说:“当时,我所有家人都反对。因为松下是一家声誉很好的公司,我有着稳定收入。有一段时间,老婆甚至提出离婚。”冈富夫回忆起当初发生的事时,做了个鬼脸,“但我想在中国开启属于我自己未来的门,我并不想过着他人安排好的生活。”

    “对培养我们的日本公司而言,我们并没有负疚感”

    据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东莞这个有着800万人口的城市里,就有2800名日本移民。越来越多拥有高精尖技术的日本工程师,在中国开始“第二次人生”的现状,对日本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路透社的文章称,日本经济产业省知识产权局的主管石塚安司说:“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新兴国家正在获取我们创造的诸多利益,所以,这确实是个问题。”

    还有日本分析家称,从长远来看,日本企业将受到惨重打击——长年累月培养出自己的技术力量,现在却被中国企业轻易获得。

    分析者称,很多在中国获得事业第二春的日籍高科技人才,目前还未提供可能会压倒日本公司的尖端技术。但是,长期的影响是严峻的,因为他们很可能将向中国制造商提供那些技术,从而有效生产高质量产品。 

    相田先生反驳了上述观点。“我第一次来中国时,一件产品只要不会散架,就被认为是好产品。然而,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开始奋起直追。”相田表示,现在中国制造业公司的技术水平,比十年前大有飞跃。他说:“来中国工作的这件事,对于培养我们的日本公司而言,我们并没有负疚感,为给予自己工作的人劳动,难道有什么错吗?”

    如今,在日本很多商店、超市里,售卖的采访机、电动剃须刀等商品虽然商标为索尼、日立等,但产地却标注为“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日本人喜欢泡澡,浴缸是日本制造,而水龙头却是“中国制造”。对此,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的一位日本友人半开玩笑地表示,“呀,很遗憾,就是在日本的日本人想买到日本制造的产品,也很难了!”

    “这对日本工程师和中国而言,是双赢的策略” 

    北海道负责经济事务的市政府工作人员川边爱女士告诉《青年参考》,她很理解那些去中国工作的高技术人才的选择。

    她表示,直到现在,日本还没有从经济停滞状态中摆脱出来——4兆亿日元的贸易赤字、10万亿日元的国债、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日本支柱企业成百上千亿的财政赤字以及大量裁员……从这些现象来看,那些技术人才还将继续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川边爱女士说,“去中国的这些工程师没有错。与其让那些技术烂在手里,不如让工程师发挥作用,到需要这些技术的地方谋发展,以提高我们整体的生活水平,也让他们学有所用,这是好事。”

    诚如川边爱女士所言,很多日本顶尖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据《朝日新闻》4月18日报道,为减少2013年度的财政支出,索尼将该年度实际招收人数缩减为原计划的35%。即只能招收180人。

    因为电视机等产业持续不振,今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索尼的损失已增至历年之最的5200亿日元。为控制工资支出,不得不采取缩减录用人员人数的方式。这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录用人数最少的一年。

    川边爱认为,那些不被日企录用的技术人员,与其等候企业发展行情行事,不如去急需其技术力量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这对日本工程师和中国而言,是双赢的策略”。

分享到:

 

日本老工程师到中国寻找第二春
日本企业也“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