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集团的合作,非但没有外部权威压力,内部也没有形成“一言九鼎”的局面,各国能够通过谈判、妥协而达成共识,采取共同行动。
从这个意义来看,金砖国家集团不仅是一种主体性的崛起,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崛起。
在印度举行的第四次金砖国家首脑峰会,标志着新兴市场国家有了自己的俱乐部。当代世界权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金砖国家成了撬动国际关系变革的一个支点。
从概念到共同体
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吉姆·奥尼尔突发奇想,将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四国首字母拼接起来,就出现了BRICs(金砖)的概念。2009年,金砖四国首脑峰会在俄罗斯举行,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金砖国家的概念。2011年金砖四国“扩编”,南非加入其中。
如果没有奥尼尔的创意,很难说会有现在金砖国家首脑聚会。
金砖国家从一个投资取向的概念,成为一个经济合作的论坛,进而以同一个声音表达对当代世界格局的看法,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此次新德里峰会上,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致信峰会,表示叙利亚政府将努力使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的调解使命成功。金砖国家正慢慢朝着地缘政治经济组织的方向演化。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曾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将金砖国家的崛起视为“他者的崛起”,言下之意,这是非西方的世界的崛起。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群体的崛起,是扭转西方几百年来主导国际体系的开始,也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国际体系的起点。
从物质层面而言,金砖国家有全球43%的人口,大约25%的经济总量以及25%的国土面积。如果金砖国家实现了繁荣与稳定,那就意味着全球近半数人口的幸福有了保障。
但是,几乎没有哪个金砖国家已经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在3000~10000美元之间的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升级、财富公平分配、政治民主等任务,很多国家无法完成这种转型。金砖国家中,只有俄罗斯和巴西人均收入勉强超过1万美元,至于是否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还很难说。
金砖国家分布在四大洲,都是区域大国,相比七国集团,金砖国家更具有国际代表性,五国的崛起与合作带来了全球政治经济权力重心的转移,在世界银行行长人选、IMF的投票权等方面,金砖国家都表达了对欧美主导权的不满。金砖国家未必是要与欧美为敌,但是西方主导世界的时代开始走向终结。
多中心机制:国际关系发展新方向
金砖国家峰会已成制度,它更像一个开放、包容的多头政体。相比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制,金砖国家机制更具有开放性。
美国经济学家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多中心体制的自治特征意味着自组织能力。许多自治成员单位寻求调整相互关系,而不是依靠某个外部权威。”金砖国家集团的合作恰恰符合这一特征,非但没有外部权威压力,内部也没有形成“一言九鼎”的局面,各国能够通过谈判、妥协而达成共识,采取共同行动。
此次金砖国家峰会上,五国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为金砖国家成员国提供了一个使用本币结算、投资的平台,有助于形成非美元的货币区。
此次峰会,建立共同开发银行的建议被提出来,随着五国货币合作的深入,金砖国家版本的“世界银行”有可能出现。货币合作是金砖国家的核心议题,也是让美国感到不安的原因。一方面,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以本币作为媒介,侵蚀了美元的流通域;另一方面,金砖国家创建共同开发银行之后,不但可以给予成员国贷款,而且还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贷款,从而对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形成潜在挑战。
金砖国家的“多中心性”还体现在,金砖国家机制处于多重国际组织或者机制之中。金砖国家都是G20集团的成员,在G20的框架之中,金砖国家定期举行会议,G20财长会议期间,金砖国家的财长也要进行磋商。此外,在金砖国家集团内部也有自治的“小集团”,除俄罗斯之外的四国形成了“基础四国”,以便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协调立场,抵制发达国家的压力,坚持“平等但有区别”的原则。
金砖四国的“多中心性”可能是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二战结束之后的国际组织,从建立到维系都需要一个“霸主”,而金砖国家则是共同参与、多重博弈而形成的“多中心”组织。从这个意义来看,金砖国家集团不仅是一种主体性的崛起,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