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改革话题 掌声次数 经济数字 代表个性 奢华服饰 提问花絮 “的哥”论政

中国开“两会” 外媒看什么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青年参考 》( 2012年03月14日   28 版)

    采访“两会”的外国记者

    ■这一次“两会”,有几件事情是外媒比较关心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重庆代表团开放采访,还有就是人大修改刑诉法草案。而两会代表的构成、装束、各种有意思的提案等,这些中国民众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也会成为外媒报道的题材。

    ■不过,很多欧美媒体都在报道中大量引用中国网友关于“两会”的各色讨论,对民众的反应与评论很关注。而港澳台等地媒体既关心这次“两会”对当地经贸和生活将造成的影响,也与内地民众一样,对会上出现的各色名人代表充满兴趣。

    台湾《联合报》记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接近十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谈论改革

    台湾《联合报》在“两会”开幕当天曾撰文称,“这次热门话题多,将会很有看头。”报道中,他们着重期待了“过去九年都十分精彩”的温家宝总理的记者会,并指出这次“两会”媒体追逐的焦点,集中在有关政治改革的讨论与发展上,而普通民众关心的多为民生经济问题。

    在温家宝提交政府工作报告这天,《联合报》记者注意到,报告接近十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谈论改革。结合来自苏州大学的政协委员杨海坤呼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手发言,该报记者评论道:“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受到各界广泛呼唤。”

    但另一方面,英国《每日电讯》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该报引用分析人士的评论称,“并不出乎意料地”,这次报告“淡化了对改革的号召”。该报还介绍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山鹰的意见,他在报道中被《每日电讯》报记者称为“政府智囊”。他说,“虽然中国公众想推动某种变化,但该国知识分子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计划。”

    此外,外文媒体也着重报道了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各项开支的改变等事项。法新社特别提到了两个数据:其一是2012年中国公共安全支出预算为7017.63亿元,比去年增长11.5%;其二是中国军费开支预算将超过6702亿,比去年增加11.2%。

    港台记者关注各种“细节”

    在采访两会的人群中,来自港澳台媒体的记者,对这次大会有着较别致的观察角度。

    在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香港《明报》记者数了一下,报告共计被26次掌声打断,该报认为这频率并不高。

    台湾中央社在报道中援引一位不具名大陆观察人士的话表示,“这十年中,大陆民智已开”,报道称,在这次“两会”召开前夕,房价物价、就医就学乃至公款吃喝等问题,无不成为网络的热议事项。从民众对这次“两会”的反应来看,老百姓已逐渐从“旁观者,仰望者”转变为“要求者”。

    台湾《旺报》在报道中称,“两会”的各地代表团中,以重庆团、广东团最引人注目。报道注意到广东团今年力行节约,选择搭乘普通班机来北京,在宾馆的床品都坚持3天一换,很是环保。

    香港《明报》记者还注意到许多“两会”细节。他们在报道中赞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够朋友”。因为在广东团会议上,为不影响记者拍摄,汪洋特意弯下腰,不做声地从镜头下走过。

    外媒不少报道素材来源中国网络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观察了一下今年“两会”时人们都在谈论什么,其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奢华服饰”与“(参加两会的)美女”,接下来就轮到了“两会”中各显神通的记者本身(比如一位对少林寺方丈说“我佛慈悲”以求采访的记者)。其他热门话题还有:代表们的雷人提案、代表们在会议中哈欠连天甚至坐着入睡,以及缺席代表引起的讨论。

    这其中,代表们的装束大概能算是最热门话题,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其为“中国的国会时尚秀”。

    有意思的是,外媒的报道素材,多半源自内地网友在网络上整理出来的照片。不出意外地,全国政协委员、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微笑赶路时,露出的那条疑似价值6000元的金色“H”字扣皮带,继在网络上大火之后,也登上了外媒版面。

    香港记者抱怨被代表们冷落

    境内外媒体采访角度的不同,也引发了许多趣事。香港《明报》记者不无惆怅地在采访手记中提到,很多“两会”代表一见他们胸口挂的“港澳记者证”就避之唯恐不及,另边厢,代表们都很追捧地聚在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前,甚至有代表排队等待接受央视采访。

    在试图追逐辽宁代表团,并对该地区公安部门人事调整等事宜提问时,《明报》记者自称很快就被说着“书记很忙”的工作人员挤到了一边。

    而《旺报》记者就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提问的花絮,称中央媒体的提问好似“博士论文级题目”,官员答题内容“足以令任何一位硕士生完成一篇期中报告”,每当官员开始洋洋洒洒地回答时,境外记者就开始了休息时间,有的直接合上笔记本,有的失望摇头,还有的趁机上厕所、打盹儿,或是和周边新同行认识一下。

    相比之下,香港《明报》记者遇到的一名自称“忧国忧民”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却很愿意接受采访,本来只想问他对“学雷锋”的看法,结果这位司机大哥从雷锋精神讲到腐败问题,再到内地香港两地间矛盾,简直欲罢不能。

分享到:

 

中国开“两会” 外媒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