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特定的音乐手法激发了感情,形成紧张──释放周期,就在这个时候,泪水开始流下来,你“被感动”了。
格莱美奖大赢家的歌曲魔力何在
英国创作型歌手阿黛尔,最近成了格莱美奖的最大赢家。她总共获得了6项大奖,其中3项是凭借轻松欢快的热门单曲《Rolling in the Deep》(爱恨交织)获得的。不过,最近上升至近标志性地位的却是她的情歌《Someone Like You》(像你一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这首歌曲拥有催人泪下、令人战栗的神奇力量。
这首歌的催泪效果几乎家喻户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著名的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最近甚至在节目中上演了一出滑稽短剧,一群工作人员一起听这首歌,藉此畅快淋漓地抱头痛哭了一场。
阿黛尔的歌曲魔力何在?尽管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但研究人员发现,音乐的某些特点与引发听者的强烈情感密切相关。加以感人至深的歌词、激昂嘹亮的嗓音,这些音乐上的结构,可以向人的大脑发送比任何愉悦感都更强烈的奖励信号。
音量、音色或和声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时,最有可能令人脊柱发麻
20年前,英国心理学家约翰·斯洛博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请乐迷们指出“肯定会令他们产生身体反应”(比如流泪或起鸡皮疙瘩)的歌曲段落。受试者指出了20段催泪片段,当斯洛博达分析这些片段的特点时,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有18段包括一种名为“倚音”的音乐手法。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可以与歌曲的旋律产生足够的冲突,进而产生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2007年相关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马丁·甘恩说,倚音会令听者产生紧张情绪,而当歌曲的曲调回到人们预期的旋律时,紧张情绪会消退,人们就会感觉良好。
在紧张情绪消退时,听者常常会战栗。当一段旋律中连续出现几个倚音时,就会形成紧张──释放周期,这会引发一种更为强烈的反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泪水开始流下来。
《像你一样的人》是阿黛尔与丹·威尔逊合写的一首歌,歌中时不时地出现类似倚音的装饰音。甘恩说,此外,在副歌部分,恰在伴唱开始一段新的和声之前,阿黛尔在一段长长的旋律结尾处变换了音高,进而产生了一种类似过山车式的紧张──释放循环。
为更多地了解有关催泪歌曲的构成,几年前,甘恩和他的同事马歇尔·曾特纳从门德尔松的《钢琴三重奏》和巴伯的《弦乐柔板》中,找出一些肯定能让人战栗的乐段,然后测量听者的生理反应,比如心率、出汗情况和鸡皮疙瘩。
他们发现,那些让人战栗的乐段至少有4个共性——
①这些乐段开始时都很轻柔,然后声音突然变大。
②会突然加进来一个新的“声音”,可以是新的乐器,也可以是和声。
③常常包括所演奏频率的扩展。比如,在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中的一个乐段,小提琴升高一个八度,与主调相应和。
④在所有的乐段中,主调或和声都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偏离。
简而言之,当音乐的音量、音色或和声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时,最有可能令人脊柱发麻。
《像你一样的人》是个典型的例子。甘恩说,这首歌曲开始时很轻柔,曲调是重复性的,阿黛尔将旋律保持在一个很窄的频率范围内。歌词深情而克制:我听说你安顿了下来,听说你找到了一个女孩,现在已经结婚(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这些都为一种多愁善感而忧伤的情绪做好了铺垫。
当进入副歌部分时,阿黛尔的嗓音升高了八度,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和声出现了变化,歌词更加感人:有时爱会长久,有时爱也伤人(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一旦音乐突然摆脱预期的模式,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紧张起来,我们的心率会加快,开始出汗。这种情绪上被唤起的状态,可能被我们解读为正面的,也可能被解读为负面的;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这要视当时的情形而定。
一首歌引发的感情越强烈,我们就越喜欢听,无论它引发悲伤还是喜悦
如果《像你一样的人》使听者产生这样强烈的悲伤情绪,那么为什么它还大受欢迎呢?去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罗伯特·查托雷及其神经科学家团队发表的报告称,令人情绪激动的音乐可以使大脑主管愉悦和奖励的中心释放出多巴胺,类似于美食、性爱和毒品的效果。这会使我们感觉良好,刺激我们重复这一行为。
在测量听者的反应时,查托雷的团队发现,听者起鸡皮疙瘩的程度与多巴胺的释放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在音乐极度悲伤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些结果表明,一首歌引发的感情越强烈,我们就越喜欢听这首歌,无论它引发的情绪是悲伤还是喜悦。
阿黛尔和威尔逊凭借《像你一样的人》,不仅创造出了一首完美的催泪歌曲,还无意中发现了商业成功的秘诀:用小惊喜、似真似幻的嗓音和深情的歌词来催人泪下、令人战栗,然后让听者放松下来,让多巴胺刺激他们渴望聆听更多同类的歌曲。
(本文作者是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主编)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