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学校爱高额学费 本地生恨机会被抢

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爱恨交织”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青年参考 》( 2012年02月15日   24 版)

    “哦——青、穹、玲、珑、汀、童,哦——”

    “ching chong意味着俺爱你”

    “ling long意思是俺要你”

    “ting tong嘛,俺真不知道这是神马”

    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带来的财务困境的美国大学,更乐于接收国际学生,因为外国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能负担高额学费的家庭。

    “擦(Damn)!现在我才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了。”来自美国的大一新生Farheen Siddiqui,读着关于华盛顿大学扩招国际学生的种种报道,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学生很可能是他发出这种感慨的主因。近几年,华人学生数量在美国增长迅速,也吸引了更多当地人与主流媒体的眼光。就在上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与美国《纽约时报》不约而同关心起了同一个群体——留美的中国大学生。

    5.7万这个数字在一系列报道中被一再提及,这是目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本科生的数目。就在Farheen感叹自己几乎成为少数民族时,中国已超越印度和韩国,成为在美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

    “本地人觉得中国人是有钱的外国人,与此同时中国人却觉得他们在为懒惰的当地人的学业‘埋单’”

    过去4年,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数量增长了近5倍。与此同时,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带来的财务困境的美国大学,也更乐于接收国际学生,因为外国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能负担高额学费的家庭。

    “我总是被中国家长们毫不在乎自己要付出多少的心态吓到。”加拿大籍华裔、北大附中校长助理江学勤对《纽约时报》的记者如是说。江先生在北京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能接触到很多计划把子女送出国留学的中国家长。

    再看看本地生与外国学生学费的差距,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欢迎就不难理解了。在加州大学,加州学生平均每年的学费为1.3万美元;而外国学生则平均支付3.6万美元。密歇根大学的本地生,要付的学费一般不超过1.3万美元,但国际学生的学费接近3.8万美元。

    尽管国际生的学费如此高昂,可在北大附中江先生的40多名学生中,仅有一个因为家庭负担不起学费,而考虑申请奖学金。

    虽然国际学生在公立大学中数量有限,但这足以令一些本地申请者觉得忿忿不平:国际学生在大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本地生的申请机会无形中被夺走了。

    不过,《经济学家》与《纽约时报》的报道都指出,事实上,本地学生受惠于国际学生所交的高额学费。根据华盛顿大学招生主任的说法,这个算盘是这么打的:在这所大学,国际生占18%(2006年,这个数字才2%),每个国际生所交学费约为本地生的3倍,而这也正是在班里占1/4以上的本地低收入学生得以减免学费的原因。

    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国际学生每年会给美国国民经济总量贡献约210亿美元。

    不过,这样的数字可能并不能说服那些害怕孩子考不上大学的本地家长,以及一些政客。其中一些人甚至曾去询问华盛顿大学校长迈克尔·杨:如果他们愿意付与国际生一样多的学费,是否能够被学校录取?

    江学勤在评价可能令两国人关系紧张的因素时,也说:“本地人觉得中国人是有钱的外国人,与此同时,中国人却觉得他们在为懒惰的当地人的学业‘埋单’。”

    国际学生的涌入,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收益。这些外国学生也在改变着校园

    据《纽约时报》的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高校中的国际学生都保持着稳定的水平,直到近年来中国学生打破这一局面。如今,国际学生的增多,在美国各大州的公立与私立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公立大学,国际生都达到10%左右,比5年前约翻了一番。私立学校中,国际生的比例还要更高。

    这样的数据亲身感受起来,可能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我付了钱到国外深造,但这简直就像我在中国学习似的。”一位罗姓重庆学生这样形容自己在华盛顿大学的留学生活。在到达位于西雅图的校园之前,她就在网络上遇到了数百个将去这所大学读书的中国同学。

    但是,对大学而言,国际学生的涌入,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收益。这些外国学生也在改变着校园——有时甚至给学校教职员的工作,出些意想不到的难题。

    “如果我们真正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得意识到,他们的写作也带着‘口音’。”在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负责教写作的老师约翰·韦伯斯特总结说。

    他从中国学生的写作作业中,注意到了中国学生的独特“口音”:汉语普通话中,“他”、“她”和“它”发音完全一样,也没有“a”、“the”之类的冠词,且动词形式是不变的,所以,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往往会在这些细节上头疼不已。

    这些毛病在中国学生笔下经年难改,以至于韦伯斯特相信,教授们应该在纠正语法上少费点工夫,而着重于让他们把论文写得容易理解并且有趣。

    “哦——青、穹、玲、珑、汀、童,哦——”美国学生模仿在图书馆讲电话的亚裔口音,并抗议道,“你们是在拿我寻开心吗?”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校园里涌入大量国际学生安之若素,尤其当这些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之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生亚历山德拉·华莱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自称“政治不是很正确”,气冲冲地把那些对亚洲学生(尤其是华裔)的讥讽与抱怨在2011年3月传上网,那时她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就此“一夜成名”。

    “学校招收这些亚裔学生,这不是问题。但是,既然你们来了UCLA,就得入乡随俗。”在视频中,华莱士把亚裔学生招她烦的地方一一道来:每周末就有一堆亲戚出现在公寓中,帮这个学生洗衣服、煮饭、买东西。“他们从不教育他们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你知道,还有什么他们不会教?是礼貌!”华莱士说,“在美国,我们不会在图书馆里讲电话!”

    没错,按照华莱士的说法,当她在图书馆勤奋学习、苦思冥想时,每隔15分钟,好不容易灵光一闪时,在某处总会有个亚裔人拿着手机开始讲电话。“哦——青、穹、玲、珑、汀、童,哦——(Oh, ching chong ling long ting tong,oh)”华莱士在视频中绘声绘色地模仿某个她想象中的亚洲人打电话的模样,并且抗议道:“你是在拿我寻开心吗?这可是考试周啊(这么打扰人温习功课)!”

    这个视频发布后,因带有种族歧视色彩,引起了包括亚裔和非洲裔在内的各族群的反击。其中华裔青年黄谷悦在网上发布的原创歌曲《它的意思是我爱你》,以动听的旋律与幽默的歌词一炮而红,在几天之内就吸引了百万点击率(现在,它的点击率已超过400万)。

    在视频中,这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青年,故意用带有浓重日本口音的英语说唱(编者注:在西方人的固有成见中,整个亚裔族群的英文发音以日本人最典型)。黄谷悦表情活泼、用语搞笑,对华莱士的冒犯之处则毫不留情地反击——他可一点不符合传统偏见中亚裔学生“沉默书呆子”的形象。视频一出,他收到了上千封不同族裔网友的支持信,其中还包括白人女生的求婚信。不久,华莱士道歉,并以“个人安全理由”决定退学。

    在梅耶看来,真正的问题并非有太多中国学生来留学,而正相反——中国学生可能会开始觉得这钱花得不值,转而选择待在家乡

    由于华莱士起的这个头,黄谷悦与网友们得以凭反驳的视频,筹集了一笔善款捐给日本海啸灾区。黄谷悦后来在一个新版歌曲视频中,一脸贼笑地就此感谢了华莱士,还给离开学校的她出主意:“或者你得找一间没有亚裔人的学校,哈哈哈,我只是在跟你开玩笑,每个学校都有亚裔学生……对不起。”

    恰如黄谷悦所言,不管华莱士小姐在视频中,抗议得怎样激烈而理直气壮,亚裔学生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招入美国大学,包括UCLA。据《经济学家》的报道,现在UCLA有695名中国学生,这个数字是两年前的5倍。

    一年的时间过去,当时以音乐视频而扬名的黄谷悦,已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定期发布美食教学节目。华莱士模仿华人口音的“青、穹、玲、珑、汀、童”也成了一款手机铃声,以及喜剧家们新的灵感来源。与此同时,中国学生正在一拨一拨地来到这个国度,或多或少地改变这里的校园文化。

    这些变化未必尽是负面的,情形也可能像是《经济学家》这篇报道的标题——《让“汀童”变酷》。华盛顿大学的老师玛伦·梅耶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中国学生给她带来的新感觉:“他们现在是受欢迎的人,美国女孩喜欢他们……中国学生通常比美国学生更自信。”

    将这一切变化看在眼里的梅耶相信,真正的问题并非有太多中国学生来留学,而正相反——中国学生可能会开始觉得这钱花得不值,转而选择待在家乡。

分享到:

 

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爱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