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繁复的地貌与多变的气候是它的注脚

巴塔哥尼亚:这里不止4个季节

作者 [美] 莎拉·克莱门斯 编译 任秋凌 《 青年参考 》( 2012年02月08日   37 版)

    草原上的高乔牧人

    一头好奇的羊驼

    冰河与雪山连成一体

    极富工业时代气息的酒店餐厅

    酒店窗外的海湾触手可及

    假如春夏秋冬之外真有第5个季节,那么它就应该叫“巴塔哥尼亚”。

    有人说,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你可以在一天内经历不同的季节。这种论调语出惊人,却为那里变化繁复的地貌与琢磨不透的气候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你的头脑中多半会蹦出无数稀奇古怪的问题:夏天的什么时候,可以外出搜寻用于调制鸡尾酒的天然冰?金桔花的尺寸和颜色何时最适合蜜蜂采蜜?怎样腌制巨型树獭皮,使其能够保存至少1万年?我觉得,假如春夏秋冬之外真有第5个季节,那么它就应该叫“巴塔哥尼亚”。

    巴塔哥尼亚高原贯穿阿根廷和智利。多少个世纪以来,土著部落是它的惟一主人,直到19世纪中期,勇敢的欧洲人才尝试来此定居,在广袤的草原上发展畜牧业。上世纪70年代,英国小说家布鲁斯·查特文推出名作《巴塔哥尼亚高原上》,以生花妙笔令冰河、神秘洞穴与种种古怪生物跃然于纸上,对不愿循规蹈矩的冒险家们的诱惑堪称无解。

    又过了小半个世纪,游历在未被驯服的巴塔哥尼亚,仍有置身外星球之感。我和丈夫选在1月踏上这片土地——此时的南半球正值盛夏,加上纬度很低,太阳每天的“工作时间”达17个小时左右,让我们拥有最充裕的时间,用沿途的所见所感冲淡对都市生活的眷恋。

    旧仓库原是酒店入口

    不到20分钟时间里,四周的景色如幻灯般切换,从美国西部的狂野到令人感伤的荒凉,又恍若置身于古老视频游戏《神秘岛》的现实版。

    深入巴塔哥尼亚的旅途当然算不得轻松,我们首先飞抵智利中部的特姆科,而后驱车驶上高速公路,时而潜入荆棘丛生的谷底,时而翻越奇峰突起的山峦。颠簸了3个多钟头,山路终于绕过最后一座丘陵,消失在被狂风鞭打得烦躁不安的“最后希望”湾身畔。猛烈的风似乎要把汽车吹进峡谷,丈夫见状不敢停留,径直开进了一座光线暗淡的仓库。

    眼看铁皮屋顶十分破旧,我小声问:“要在这儿下车吗?”话音未落,我便注意到了仓库尽头有个玻璃和钢架混合结构的小房间。一名服务员领我们坐进透明外壳的缆车,滑过一段斜坡后,眼前便豁然开朗。接下去不到20分钟时间里,四周的景色如幻灯般切换,从美国西部的狂野到令人感伤的荒凉,又恍若置身于古老视频游戏《神秘岛》的现实版。

    缆车的终点便是Singular酒店的大堂。我们的客房拥有宽大的玻璃幕墙,足不出户即可极目远眺。餐厅则透出粗犷的工业时代风格——坚固的砖墙、质朴的黄铜灯配以手工打造的座椅。尽管地处偏远,这家酒店的服务在智利全国实属上乘,连菜谱都做到了天天不重样,羊肉火腿、甜菜团子……佐餐啤酒也是米其林三星大厨斐朗·阿德里亚秘制。

    整个下午,我们在附近的小山上纵马驰骋。穿过小溪和野花点点的灌木丛,登上怪石嶙峋的山坡,如洗的碧空下,柔若羽毛的长草在风中起伏,恰似金色的海洋。一条友善的猎犬陪在我们身边,直到肥硕的灰色野兔在路旁现身,它才像箭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游走在峡湾与洞穴间

    哪怕只让视线离开一会儿,转身回望头戴白冠的雪山,等你再回过头来,海水已然被夕阳染上了一条条花纹,光怪陆离的反射极具魔幻色彩。

    晚些时候,酒店里的游客结束了皮划艇冒险、徒步穿越或乘船旅行,纷纷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住地。稍事休息后,玩性不减的我们向酒店借了两辆山地车,直奔附近的纳塔莱斯港而去。速度每小时30英里(约合48公里)的山风,迫使我们不得不步行走完最后一段路,终于赶在日落时分踏上了能够俯视“最后希望”湾的一处海角。

    鸟瞰脚下,但见薄雾流转,山脉时而露头,时而逃离视线,时而半遮半掩。峡湾彷佛镜子般宁静,映射出晚霞的倒影。哪怕只让视线离开一会儿,转身回望头戴白冠的雪山,等你再回过头来,海水已然被夕阳染上了一条条花纹,光怪陆离的反射极具魔幻色彩。

    第二天清晨,我们跳上汽车,前往大名鼎鼎的米罗登洞。19世纪晚期,探险家曾在一个260英尺(约合80米)深的洞穴内发现一张兽皮,怀疑它属于一种巨型多毛动物。这张兽皮看上去挺新,似乎暗示这头动物是最近才死亡的。谁知经过检测,兽皮的主人居然是一头身高10英尺(约合3米)的磨齿兽,这种大块头的树懒早在1万年前就已灭绝。

    穿过一条隐秘的小径,我们走走停停,不时对路旁肆意生长的野生兰花品头论足。若有洞穴在前,我们便点亮头灯,壮起胆子挤过低矮的通道,步步深入大山的腹内。在主洞内,我终于见到了最令人兴奋的东西——从地上竖起来的几十根浅棕色毛发。我真心相信自己正在触摸某种灭绝已久的上古奇兽,只可惜身旁没有专业人士予以点评。

    冰河上的特别表演

    回到码头前,细心的船长在峡湾里多兜了一圈,为的是在致敬的同时顺便搜集些小冰块,这正是酷爱冷饮的我们最爱之物。

    即便到了巴塔哥尼亚,不看上一眼冰河也算白来。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夙愿,心里对于第3天的行程自然充满期待。当得知蔓延的野火封锁了陆地交通线,那种失望之情真的令我难过。幸好导游反应迅速,提醒我还可以经水路前往。登船后,我们首先驶入“最后希望”湾,大概是因为与前一天居高临下的视角有别,我居然发觉峭壁上的岩石组成了各种象形图案,窄小的冰瀑夹杂其间,远方的苍白色斑点勾勒出冰原的边沿。紧接着,渡船拐了个弯,直冲一条冰河扎去,两岸都是漆黑的峭壁,那飞扑而下的势头真不缺威压感。

    向导特意选择了一处安静的码头,领着我们停船靠岸,开始徒步之旅。沿途尽是小手指甲大小的毛茛,三五成群的蜜蜂忙忙碌碌,对擦肩而过的游人表现得异常“友善”。在一条绿松石色的冰川附近,这段旅程来到折返点,幸运的是,天公再次让难得的好戏为我们上演:阵阵低沉的隆隆声和爆裂声冲击着耳膜,宣告冰河正在痉挛中迸裂,尖利的“冰牙”相互倾轧撞击,直到在裂缝中消失行迹。回到码头前,细心的船长在峡湾里多兜了一圈,为的是在致敬的同时顺便搜集些小冰块,这正是酷爱冷饮的我们最爱之物。

    匆匆用过午餐后,我们向这趟行程中的最后一站拉斯-托莱斯酒店开拔。巴塔哥尼亚实在幅员辽阔,以至于我们次日早上天不亮就得起身收拾行囊,准备开车赶奔机场。作为“额外奖励”,我们在归途中顺便游览了一个蓝宝石般的泻湖。相当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在巨大的砾石上爬上爬下无数个来回,居然没看到其他任何游客现身。

    在大城市沉溺了这么多年,巴塔哥尼亚让我再度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怀抱中的温暖。一想到马上就要和它告别,心头那股怅然若失的味道便翻江倒海。聊以自慰的是,我已经提前吞下了几枚亲手采摘的“加拉法提”浆果——这片土地上一直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吃下这种蓝色果实的人,即便远走他乡,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与巴塔哥尼亚再续前缘。

    美国《华尔街日报》

分享到:

 

巴塔哥尼亚:这里不止4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