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可谓纷纷扰扰——纷扰的年份得有纷扰的词汇来描述。诸如“黑客六人组(Lulzsec)”、“电话窃听(phone hacking)”和“邓文迪(Wendi Deng)”等词汇突然间变得家喻户晓。但为什么没人编个“热词指南”,方便读者剪报保存?事实上,已经有了,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
1.袜子木偶(sock puppet)
不是我们现实中见到的那种缝上纽扣当眼睛的袜子木偶。这里要讲的是网上“袜子木偶”:换言之,有人为了赢得辩论或推动某些事业而在网上假扮他人。比如艾米娜·阿拉芙事件。此人自称是叙利亚女同性恋,其博客大受追捧——直到有一天,此人身份被曝光,原来“她”是英国爱丁堡大学一名40岁的男生。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几天后,又有消息爆出,曾大力推荐艾米娜博客的某女同性恋网站的一位“女”编辑居然也是男的。
2.虚拟现实(Structured reality)
过去有纪实连续剧(docusoaps)。现在有《埃塞克斯是惟一的生活方式》(The Only Way is Essex)、《切尔西制造》(Made in Chelsea)、《绝望师奶》(Desperate Scousewives)……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全都是“虚拟现实”节目。“虚拟现实”说到底是“亦真亦假”的节目:剧中人物是真的,他们的想法、情感、关系以及身体等都是真的,但他们身处的环境却是假的,因为制片人出于节目的考虑,会对情景稍加改动。
3.默克齐(Merkozy)
今年下半年,经济学家一直在议论同一个问题:欧元区会瓦解吗?崩溃?分崩离析,不可收拾?没人知道,什么样的合成词最能描述这场迫在眉睫的灾难。最终,他们放弃了,干脆开始尖声叫喊。为转移这类人的注意力,德国总理默克尔(Merkel)和法国总统萨科齐(Sarkozy)双双亮相新闻发布会,频频表态安抚人心。
4.债券收益率(Bond yields)
今年一下子冒出几万个晦涩难懂的经济词汇。这些词被新闻媒体拿来就用,好像读者们都知道其含义似的。不是“债券收益率(bond yield)”,就是“主权债务(sovereign debt)”,诸如此类,实在难懂。难怪整个经济一团糟。不能用平易的英语来描述的事情,或许不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
5.趴街(Planking)
具备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日益普及,这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趴街(planking)”就是典型例子。“趴街”是指某人为拍一张照片,面朝下趴着,姿态僵硬就象木板一块。很快,网上掀起一股趴街风,都在比谁比谁更厉害:趴客们刻意选择各种高危险的地点(比如酒店阳台、山顶等)趴街,有的一着不慎,摔得半死。我们是觉得好笑,觉得这没什么。但上帝会有其他安排。
6.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
2011年,旨在推翻领导人的运动如火如荼,阿拉伯世界民众集体认定,他们受够了。对于偶尔看电视的人来说,阿拉伯之春一开始让人困惑:以前,电视上播放愤怒的阿拉伯人街上游行,他们高喊“西方去死吧”之类的口号。现在呢,他们一下子变成了好人,他们痛恨的本国独裁领导人成了坏蛋——可媒体没有解释这些坏蛋以前是干什么的。都说突尼斯总统是残忍的暴君?可为什么媒体不早点儿告诉我们?
□英国《卫报》
□博址 http://www.theguardian.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