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9%。由于美国经济低迷,欧洲进一步陷入一场看似无休止的危机之中,许多企业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后备力量。
到了2011年底,世界的看法变得颇为不同。现在大家主要关心的,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近来许多企业开始提高警惕,资本也开始流出中国。2011年最终成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中国经济提出新的质疑的一年。2012年会有很多人思考以下3个问题:
1.中国能实现转型,成功扩大内需吗?
虽然这一问题事关宏观经济再平衡,但它对微观经济也有影响。当外国人说,他们“希望中国能加大消费量”,其实想说的是能加大对外国产品的消费量。到目前为止,外国消费品和重型设备厂商已尝到了一些甜头。随着中国经济更繁荣,中国人对洗发水、电池、计算机和拖拉机的消费量也在提升,这些产品中就有部分是国外制造的。
但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仍大大低于应有的水平。增加消费品的消费量,只能部分缩小这种差距。真正可挖掘的潜力在中国服务业。
2011年,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承诺扩大国内需求。那些认为这一转型能实现的人说,如果中国政府这样承诺,那么它一定会找到某种办法确保承诺能实现。但这种逻辑适用于“扩大消费”一说吗?虽然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很容易地撬动杠杆(只要投资是由一系列与国家相关的企业进行的),但真正的国内需求却是由中国13亿消费者说了算的。
2.中国企业的可信度有多高?
近来,许多西方投资者对在加拿大、美国或欧洲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的欺诈风险,提高了警惕。
其中有些公司可能纯粹是骗子公司。但对于其他很多公司来说,一种似乎有道理的说法是,这些公司是合法公司,但他们不得不将自己装扮成骗子公司,以适应中国令人窒息的监管环境。
这种说法是对目前为止最有名的、涉及在加拿大多伦多上市的嘉汉林业丑闻的一种大度解读。该公司设立复杂公司结构的初衷,可能主要是为了保护在中国缺乏正常产权保护的林业资产。
花几分钟思考一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公司为什么要在海外上市?他们为何无法在国内获得充足资金?这些公司认为光明正大地经营竟如此困难,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在一个鼓励(甚至迫使)公司伪造账目的监管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是否可持续?
3.中国不再是惟一的希望之地?
2011年一个出人意料的主题是,投资者对印尼的兴趣持续增强。鉴于印尼6%的经济增长率,和随着经济增长加速而逐渐显现的庞大潜在消费者基础,投资者青睐印尼并不足为奇。
随着投资者重新发现了中国之外的亚洲其他地方,“印尼故事”只是一种更大趋势的一部分。泰国正努力从洪灾中恢复,也将大力欢迎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低端制造商则开始转向柬埔寨。
印度今年的反腐行动揭示出公众对政府的日益不满,这可能推动政府有朝一日制定更加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外国企业正在等待进入印度的首个机会。
如果日本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将为外国企业创造新机遇,即使是顽固守旧的日本可能也会很快成为外国企业重新考虑的对象。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不能再指望自己是惟一一个吸引人的希望之地了。
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预示着2012年中国会硬着陆。不过,这些问题确实表明,在新的一年中,企业和投资者将以更具批判性的全新眼光看待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经受住这样严格的审视?
□美国《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