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沙漠中的板城,是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他们眼中,那个荒凉的地方破烂不堪,被社会抛弃的退役老兵、流浪汉、瘾君子、重刑犯与成堆的垃圾相伴,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过活。然而,对那里的居民来说,板城是美国最后一片自由的土地;对艺术家来说,板城是激发他们灵感的地方。
沙漠里的流浪者聚集地
潘尼·帕克特来到板城,便爱上了这个地方。
25岁的帕克特来自堪萨斯城,经过4年多的流浪生活后,她来到了板城。这座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帝国郡境内的“城市”被沙漠包围,是无家可归者的聚集地。
在他人眼里,板城一片荒凉,生活条件艰苦,但流浪多年的帕克特对这种生活再适应不过。这里有食物、水和住所,还有互联网和手机服务,比起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帕克特很快接受了这个与众不同的社区。
“板城的居民只需要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就可以了,他们感到很幸福。”帕克特说。
在这里,帕克特结识了她的白马王子——一名T恤设计师。他住在板城一座殖民风格的房子里,他给这栋房子起名为“东方耶稣”。
今年万圣节,帕克特和T恤设计师举行了婚礼,还请人把婚礼场面拍下来寄给家人。
对于未来,这对新婚夫妇没有规划,不过他们觉得板城的生活很适合自己。这里虽然没有市政服务,没有街灯,没有污水处理服务,但也没有人管他们要房租或其他费用。
如今板城的居民有数百人,既有一些追求自由精神的年轻人,也有各年龄段的失业者。他们住在摇摇欲坠的帐篷、房屋和拖车里。或许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个小小的社区正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最后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
“这里像是一种‘后世界末日’的样子。我们就是喜欢这种样子。大家聚在这里,和平相处。”41岁的唐·凯斯说。他曾在科罗拉多当厨师,盘算着将来搬到阿拉斯加定居。
凯斯搭建起一间小厨房,为几个邻居做饭,他最擅长做鹌鹑肉馅饼。这种馅饼是板城居民最喜欢的美味之一。
这个社区大约占地240万平方米,西部是人口约1100人的尼兰镇,东部是科切拉运河。
二战期间,板城所在地是个军事基地,名叫“邓拉普军营”,驻扎着海军陆战队的一个炮兵营。1950年,该地区归属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但加州政府从未对这个荒凉的地方表现出兴趣,盘算着将其出售。1990年,州政府将板城出售的计划告吹,这里成了旅行车宿营地。后来,板城成了无人理会的“弃儿”,没人为它的未来进行规划,居民也乐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54岁的吉姆·墨顿每逢冬天就会搬到板城,夏天则留在多雨的华盛顿州。他说:“这里是美国最后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我可以抽大麻,光着身子在运河里洗澡,不用担心有人过来阻止。在这里,我有无穷无尽的自由和乐趣。”
帝国郡警长查尔斯·卢卡斯表示,板城的居民对他们的执法没有构成挑战。“他们只是想在那里过自由的生活。”卢卡斯说。
“新闻简报”每份三美元
对一些人来说,长期以来,板城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另外一些人——美国经济衰退造就的难民来说,板城是他们在困境中的栖身地。
73岁的特雷西·莫斯的丈夫雷是一名传教士,几年前,由于失去了在得克萨斯州奎恩城的家,莫斯和小她18岁的丈夫搬到了板城。
“很多人来到这里只是因为无处可去。”莫斯说。
在板城,莫斯得到了“洋红色”这个外号。板城居民喜欢以外号互称,比如“可怕吉姆”、“集装箱查理”、“矮子”和“飞蛾”等。
“矮子”总是骑着名叫“苹果酒”的骡子出现。有一次,一个记者打算采访他,刚提出问题,“矮子”就骑着“苹果酒”跑了。
外界对板城的与众不同很感兴趣,一些有生意头脑的居民从中嗅出了商机。
C.B.琳达整理出板城居民的“新闻简报”,以每份3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游客。
在最新一期简报中,琳达解释了板城的伦理规范,包括“不能容忍非法、暴力或破坏行为,非法入侵也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营地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不要擅自占据空置的营地;若有疑问,请向邻居询问;盗窃是不能被容忍的;不要乱丢垃圾。”
不过,琳达所列的这些伦理规范没有得到普遍遵守。
成堆的垃圾,比如遍地的啤酒罐,几乎成为板城的一景。破门而入也是常见现象。板城的一名居民说,他每次离开拖车屋都故意不上锁,因为上了锁等于告诉小偷家中没人,他们可以放心偷。
这并不意味着板城是现代文明之光照不到的地方。每个星期六的晚上,这里会举办才艺表演、电影之夜。这里有几个露天餐饮场所、网吧、一个小型图书馆,还有一栋用于宗教活动的建筑。
水箱上喷涂着情色书刊
61岁的帕特里克·麦克法兰是一名牧师。对麦克法兰来说,板城是一个“失去灵魂”的社区,这里的人们锱铢必较。
“经济衰退只是个开始,美国人很快就会感受到的。”麦克法兰说,“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些人愿意当我(布道)的听众。”
“板城”这个名字,源于二战遗留下来的混凝土建筑。当年的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如今已成为青少年玩滑板的地方。两个大型水箱长期空着,其中一个缀满了企业Logo,反映了当地画家对消费文化的讽刺;另一个水箱上喷涂着情色书刊,比如印度性书《爱经》(Kama Sutra)中的各种性爱姿势。
帝国郡警局的执法人员偶尔到板城巡查一下。联邦快递公司为这里的居民提供运送邮件包裹的服务,但美国邮政局不在这里设置服务点。附近的卡利帕特里亚校区专门拨出一辆校车,接送板城的学童。
38岁的文斯·尼尔和妻子及6个孩子住在一辆拖车中。他打算拍摄一部名为《洛杉矶的无家可归者》的真人秀节目。尼尔说,他本来与家人住在加州马利布的拖车公园里,经常受到袭扰,于是搬到板城。
尼尔说,在板城,他和妻子可以教导孩子们自力更生,还有很多其他技能,这些东西是他们在城市里学不到的。
“我现在正在教孩子们活捉响尾蛇。”尼尔说。
艺术家慕名定居板城
板城最有名的居民是伦纳德骑士。他的家靠近板城的入口处,他在这里居住了30年。在附近的山坡上,伦纳德骑士画了含有宗教意味的图画,写下“上帝即爱”的字样。伦纳德把那座山称为“救赎山”。
伦纳德骑士接受过不少记者的采访,主要是因为他曾在2007年西恩·潘导演的电影《荒野生存》中亮相,电影中有几个镜头是在“救赎山”上拍摄的。当时板城的居民还送给西恩·潘一个手工艺品。
几个月前,80岁的伦纳德骑士因为健康问题搬到附近的尼兰市。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救赎山”,他已经好久没去过那里了。上一次是2011年春天,他为到“救赎山”参观的源源不断的游客欣喜。
在美国,板城是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他们眼里,那个荒凉的地方破烂不堪,被社会抛弃的退役老兵、流浪汉、瘾君子、重刑犯与成堆的垃圾相伴,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过活。但对艺术家来说,板城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最好的地方,一些追求自由的艺术家慕名到板城定居。
2011年,名叫查理·拉塞尔的艺术家去世,享年46岁。根据他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撒在板城。查理·拉塞尔正是潘尼·帕克特丈夫的房子“东方耶稣”的设计者。
47岁的格雷格·霍姆斯自从开始演唱生涯后就搬到了板城,他为板城写了一首歌:
“板城,板城,寻常时光中的真理,板城,走在通往孟买的路上,走在通往麦加的路上,我将看着日落,我将看着日出,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