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0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有人怕它 有人爱它

板城: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

○本报特约撰稿 晓露 《 青年参考 》( 2012年01月04日   21 版)

    板城一处拖车住宅前摆满了主人的“家当”

    板城里,涂鸦随处可见。

    73岁的特雷西·莫斯和丈夫雷

    板城孩童展示刚捉到的蜥蜴

    板城居民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沙漠中的板城,是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他们眼中,那个荒凉的地方破烂不堪,被社会抛弃的退役老兵、流浪汉、瘾君子、重刑犯与成堆的垃圾相伴,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过活。然而,对那里的居民来说,板城是美国最后一片自由的土地;对艺术家来说,板城是激发他们灵感的地方。

    沙漠里的流浪者聚集地

    潘尼·帕克特来到板城,便爱上了这个地方。

    25岁的帕克特来自堪萨斯城,经过4年多的流浪生活后,她来到了板城。这座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帝国郡境内的“城市”被沙漠包围,是无家可归者的聚集地。

    在他人眼里,板城一片荒凉,生活条件艰苦,但流浪多年的帕克特对这种生活再适应不过。这里有食物、水和住所,还有互联网和手机服务,比起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帕克特很快接受了这个与众不同的社区。

    “板城的居民只需要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就可以了,他们感到很幸福。”帕克特说。

    在这里,帕克特结识了她的白马王子——一名T恤设计师。他住在板城一座殖民风格的房子里,他给这栋房子起名为“东方耶稣”。

    今年万圣节,帕克特和T恤设计师举行了婚礼,还请人把婚礼场面拍下来寄给家人。

    对于未来,这对新婚夫妇没有规划,不过他们觉得板城的生活很适合自己。这里虽然没有市政服务,没有街灯,没有污水处理服务,但也没有人管他们要房租或其他费用。

    如今板城的居民有数百人,既有一些追求自由精神的年轻人,也有各年龄段的失业者。他们住在摇摇欲坠的帐篷、房屋和拖车里。或许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个小小的社区正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最后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

    “这里像是一种‘后世界末日’的样子。我们就是喜欢这种样子。大家聚在这里,和平相处。”41岁的唐·凯斯说。他曾在科罗拉多当厨师,盘算着将来搬到阿拉斯加定居。

    凯斯搭建起一间小厨房,为几个邻居做饭,他最擅长做鹌鹑肉馅饼。这种馅饼是板城居民最喜欢的美味之一。

    这个社区大约占地240万平方米,西部是人口约1100人的尼兰镇,东部是科切拉运河。

    二战期间,板城所在地是个军事基地,名叫“邓拉普军营”,驻扎着海军陆战队的一个炮兵营。1950年,该地区归属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但加州政府从未对这个荒凉的地方表现出兴趣,盘算着将其出售。1990年,州政府将板城出售的计划告吹,这里成了旅行车宿营地。后来,板城成了无人理会的“弃儿”,没人为它的未来进行规划,居民也乐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54岁的吉姆·墨顿每逢冬天就会搬到板城,夏天则留在多雨的华盛顿州。他说:“这里是美国最后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我可以抽大麻,光着身子在运河里洗澡,不用担心有人过来阻止。在这里,我有无穷无尽的自由和乐趣。”

    帝国郡警长查尔斯·卢卡斯表示,板城的居民对他们的执法没有构成挑战。“他们只是想在那里过自由的生活。”卢卡斯说。

    “新闻简报”每份三美元

    对一些人来说,长期以来,板城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另外一些人——美国经济衰退造就的难民来说,板城是他们在困境中的栖身地。

    73岁的特雷西·莫斯的丈夫雷是一名传教士,几年前,由于失去了在得克萨斯州奎恩城的家,莫斯和小她18岁的丈夫搬到了板城。

    “很多人来到这里只是因为无处可去。”莫斯说。

    在板城,莫斯得到了“洋红色”这个外号。板城居民喜欢以外号互称,比如“可怕吉姆”、“集装箱查理”、“矮子”和“飞蛾”等。

    “矮子”总是骑着名叫“苹果酒”的骡子出现。有一次,一个记者打算采访他,刚提出问题,“矮子”就骑着“苹果酒”跑了。

    外界对板城的与众不同很感兴趣,一些有生意头脑的居民从中嗅出了商机。

    C.B.琳达整理出板城居民的“新闻简报”,以每份3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游客。

    在最新一期简报中,琳达解释了板城的伦理规范,包括“不能容忍非法、暴力或破坏行为,非法入侵也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营地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不要擅自占据空置的营地;若有疑问,请向邻居询问;盗窃是不能被容忍的;不要乱丢垃圾。”

    不过,琳达所列的这些伦理规范没有得到普遍遵守。

    成堆的垃圾,比如遍地的啤酒罐,几乎成为板城的一景。破门而入也是常见现象。板城的一名居民说,他每次离开拖车屋都故意不上锁,因为上了锁等于告诉小偷家中没人,他们可以放心偷。

    这并不意味着板城是现代文明之光照不到的地方。每个星期六的晚上,这里会举办才艺表演、电影之夜。这里有几个露天餐饮场所、网吧、一个小型图书馆,还有一栋用于宗教活动的建筑。

    水箱上喷涂着情色书刊

    61岁的帕特里克·麦克法兰是一名牧师。对麦克法兰来说,板城是一个“失去灵魂”的社区,这里的人们锱铢必较。

    “经济衰退只是个开始,美国人很快就会感受到的。”麦克法兰说,“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些人愿意当我(布道)的听众。”

    “板城”这个名字,源于二战遗留下来的混凝土建筑。当年的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如今已成为青少年玩滑板的地方。两个大型水箱长期空着,其中一个缀满了企业Logo,反映了当地画家对消费文化的讽刺;另一个水箱上喷涂着情色书刊,比如印度性书《爱经》(Kama Sutra)中的各种性爱姿势。

    帝国郡警局的执法人员偶尔到板城巡查一下。联邦快递公司为这里的居民提供运送邮件包裹的服务,但美国邮政局不在这里设置服务点。附近的卡利帕特里亚校区专门拨出一辆校车,接送板城的学童。

    38岁的文斯·尼尔和妻子及6个孩子住在一辆拖车中。他打算拍摄一部名为《洛杉矶的无家可归者》的真人秀节目。尼尔说,他本来与家人住在加州马利布的拖车公园里,经常受到袭扰,于是搬到板城。

    尼尔说,在板城,他和妻子可以教导孩子们自力更生,还有很多其他技能,这些东西是他们在城市里学不到的。

    “我现在正在教孩子们活捉响尾蛇。”尼尔说。

    艺术家慕名定居板城

    板城最有名的居民是伦纳德骑士。他的家靠近板城的入口处,他在这里居住了30年。在附近的山坡上,伦纳德骑士画了含有宗教意味的图画,写下“上帝即爱”的字样。伦纳德把那座山称为“救赎山”。

    伦纳德骑士接受过不少记者的采访,主要是因为他曾在2007年西恩·潘导演的电影《荒野生存》中亮相,电影中有几个镜头是在“救赎山”上拍摄的。当时板城的居民还送给西恩·潘一个手工艺品。

    几个月前,80岁的伦纳德骑士因为健康问题搬到附近的尼兰市。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救赎山”,他已经好久没去过那里了。上一次是2011年春天,他为到“救赎山”参观的源源不断的游客欣喜。

    在美国,板城是个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在他们眼里,那个荒凉的地方破烂不堪,被社会抛弃的退役老兵、流浪汉、瘾君子、重刑犯与成堆的垃圾相伴,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过活。但对艺术家来说,板城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最好的地方,一些追求自由的艺术家慕名到板城定居。

    2011年,名叫查理·拉塞尔的艺术家去世,享年46岁。根据他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撒在板城。查理·拉塞尔正是潘尼·帕克特丈夫的房子“东方耶稣”的设计者。

    47岁的格雷格·霍姆斯自从开始演唱生涯后就搬到了板城,他为板城写了一首歌:

    “板城,板城,寻常时光中的真理,板城,走在通往孟买的路上,走在通往麦加的路上,我将看着日落,我将看着日出,板城……”

分享到:

 

板城:美国最后的“自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