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西学东见

中国基层政治“重感情”

中国的基层政治在根本上是一种基于邻里感情的集体行为。

汪吕杰 《 青年参考 》( 2011年12月28日   02 版)

    无论在哪个国家,基层都是政权大树的树根,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保障。不过,同样是基层,中西却有大不同。

    道格拉斯·帕金斯等三位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在西方,基层社会根植于带有契约性质的会员制度,是以“协会”为核心来组织人际关系及相应的政治活动。

    而在中国,基层政治则以“重感情”为关键特征——除了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类的外在性制度保障,乡里、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是基层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甚至是基层社区和睦的必要条件。此类情感能够在很多情况下调和社区内部矛盾,通过非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这一点,可以在古代中国的乡约、族规中寻找悠久的历史根源。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农村的亲属关系和城市中的单位意识已经淡漠很多,但“近邻”的概念却始终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基础也逐渐演变为基层政治的基础。

    因此,中国的基层政治在根本上是一种基于邻里感情的集体行为。因为感情的沟通作用,社区层面的集体政治行为能够获得个人的承诺和社区范围的支持;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协调作用,社区集体行为诉诸的是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利益。

    不过,感情在政治中过于突出的作用也为基层政治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毕竟,感情中具有很多非理性因素,同时有突发性的特征。当社区集体或个人的诉求未被合理回应时,这种强大的、潜伏的情感力量就会促成社会集体性的行为,而且往往诉诸不合理的方式,村社之间的械斗就是此类恶性事件的典型代表。

    那么,就需要某种方式来调整基层群众的感情“冲动”因素,使基层政治得到均衡。

    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在这几位美国学者看来,答案是改进基层选举制度。只有通过完善的、竞争性的选举行为,基层群众才能逐渐接受民主的社区意识,并通过此种意识调节基于自身和邻里的感情冲动。也只有社区内的居民以民主方式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宜,才能更多地增强其自身民主素养,了解如何以更好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才能更好地在个人、社区和国家之间主动地寻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这几位学者在肯定乡里、邻里感情在基层社区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利用民主选举制度来谨慎约束容易冲动的感情。他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基层群众的社区意识,一种以民主和权利为核心的社区意识,将社区内部矛盾和社区间的矛盾更多地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处理,而非单纯依赖于集体性的情感,或者来自外部的强大制约力量。如果这样,中国的基层社会将会以良性的方式运行下去,并成为建构整体和谐社会的“毛细血管”。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分享到:

 

重新睁眼看世界
中国基层政治“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