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苹果日报》报道,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公布消息称,现年104岁高龄的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由现年71岁的副主席梁乃鹏接任,任期两年。
邵逸夫打造了电影王国和电视王国,培育了无数演艺人才。他的卸任预示TVB面临新的考验。
邵逸夫不仅是一位影视制作人,还是星探、商人和慈善家。邵逸夫经历的一个世纪,或许比他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剧都精彩。
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邵逸夫堪称中国最精通电影的电影企业家,几十年来,他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研究这部电影哪里好、哪里不好。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上海,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6,后来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
邵氏家族涉足文艺界始于1923年。那时,已经败落的邵氏家族只有一栋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剧院。邵氏兄弟卖掉房子住进“笑舞台”,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于1924年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随后,邵氏兄弟接连拍了几部古装戏。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非常羡慕兄长们,开始在片场打杂。
“伙计”邵逸夫非常勤奋,后来做过摄影、编剧、导演。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挺过了大萧条,逐渐在南洋站稳脚跟。
这时,邵逸夫意识到,美国的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他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美国好莱坞购买了“讲话机器”。
1932年,邵逸夫任制品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业开始兴盛,邵逸夫于1957年移师香港。1958年,邵逸夫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此后,邵氏出品了上千部电影,屡获大奖。
缔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
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合资创办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前身)。1980年,合伙人利孝和心脏病突发逝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随后,邵逸夫将事业的重心转至TVB,拍摄的《射雕英雄传》等剧集获得了难以超越的收视率,为世界各地的华人追捧。
邵逸夫1971年开设的“演员训练班”被誉为“港星摇篮”,打造了香港演艺圈最有名气的“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巨星,均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的经典剧集丰富了“70后”、“80后”的生活,将武侠剧推上巅峰,还通过《上海滩》开创了黑帮英雄剧,通过《大时代》开创商战传奇剧,本世纪推出的《金枝欲孽》堪称“宫斗剧”的典范。
邵逸夫看好内地巨大的电视市场。2007年,TVB和中央电视台合拍了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电视剧《岁月风云》,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播放。TVB还频频安排旗下艺人在内地荧屏“露脸”,帮助TVB在内地打响知名度。
锱铢必较的抠门商人是个慈善家
作为一个商人,邵逸夫在成本方面锱铢必较,非常“抠门”。
李小龙尚未成名时,找到邵逸夫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的片酬拍电影。邵逸夫将价码压至每部2500美元,致使李小龙投奔竞争对手嘉禾,邵氏因此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王牌艺人。
有一次,一名剧务打算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的工作人员吃,被邵逸夫阻止,他认为,公司内部食堂的馒头1毛钱一个,能省下一半成本。当天在外景工作的员工抱怨没有早餐而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在经营企业方面“抠门”的邵逸夫在慈善上却非常慷慨,1973年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85年,邵逸夫开始在中国内地做慈善,平均每年拿出1亿多港元支持内地的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尤其重视中国内地的敎育事业,很多地方都有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
2002年,邵逸夫捐资设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邵逸夫为灾区捐款1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