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伊朗德黑兰,数百名伊朗抗议者对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发起冲击。
□图片来源 CFP
伴随着“英国去死!”等极端口号,英国驻伊朗大使馆11月29日遭示威者“踢馆”,英国翌日宣布撤回驻伊朗外交人员。德国、法国、荷兰紧随其后,召回驻伊朗大使。“踢馆”事件引发的重大外交争端,似乎擂响了西方国家对伊朗动武的战鼓。
而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6日援引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说,为应对可能的外来打击和突袭,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正将远程导弹、高爆炸药、火炮和军队部署到关键的防御地点。
伊朗备战是对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施压的回应,自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伊朗研发核武的报告以来,伊朗就加紧备战。
示威者“顺走”好莱坞影星的海报
由伊朗核问题引发的新一轮风波进一步升温,甚至上演了一出“踢馆”的戏码。
11月29日下午,300多名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伴随着“英国去死!”等激烈口号,情绪激昂的示威者点燃了英国国旗。其中数十名大学生冲破警方重围,翻越使馆大门闯入大楼,并投掷燃烧瓶、石头和鸡蛋,还扯下英国国旗,换成伊朗国旗。有人“顺手牵羊”,从使馆办公室拿走好莱坞影星明星约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的画像。警察先是对这些行动袖手旁观,直到学生们第三次进入大使馆时,警方才“适时”使用催泪瓦斯进行驱散。
这一“踢馆”事件不禁让人联想到,1979年11月,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强迫美国引渡流亡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
英国和联合国对此次“踢馆”事件都表示愤慨。英国驻伊朗大使奇尔科特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伊朗并不允许民众自发集会、抗议以及攻击外国使馆,没有当局首肯,这类事件在伊朗根本不可能发生。西方媒体认为,“踢馆”一事得到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的首肯。英国则以撤出外交官、驱逐伊朗外交官进行强烈报复。
这是自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8日发布伊朗核问题报告以来事态的进一步激烈化。该报告直指伊朗拥有发展核爆炸装置的计划并进行了尝试。
英国据此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分析人士认为,英国11月21日宣布停止与包括伊朗央行在内的所有伊朗金融机构的交易往来,显然激怒了伊朗。11月27日,伊朗国会将两国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至代办级;11月28日,伊朗国会又决定英国驻伊朗大使须在两周内离开伊朗。
也有观察人士称,伊朗群众冲击英国使馆,也是伊朗高层内斗的折射。高层的强硬派指使示威者“踢馆”,留给伊朗总统内贾德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借机削弱内贾德的执政权威。
西方逼德黑兰屈服
美国《时代》周刊分析称,西方和伊朗滑向战争的可能性随着英国使馆遭冲击一事而增大。伊朗核问题也因“踢馆”事件而升温。
“西方显然希望通过制裁来扼杀伊朗的经济,直到德黑兰领导人屈服为止。”《时代》称,如果伊朗认为,禁止与伊朗中央银行做交易如同“战争行动”的话,它可以通过军事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来对西方实施报复,毕竟,海湾石油要经由该海峡走向世界市场。
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和以色列不排除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今后,美国可能会联手欧盟各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制裁无效的话,美国很可能诉诸军事行动。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12月1日称,以色列不会立即进攻伊朗,但如其发现伊朗发展核武器,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
虽然美国国防部前任和现任部长都警告,空袭反倒会使得伊朗加快追求核计划来保护自己,连以色列的强硬派都认为,如果军事打击伊朗,恐怕会引发地区战争,以色列很难干净抽身,但毕竟美国和伊朗没有外交联系,谁也不敢保证这两国不会发生误判而导致军事冲突。
就在12月4日,伊朗官员称,在伊朗东部边境附近击落了一架美国RQ-170“哨兵”无人机。而美国官员却说,这架飞机可能是偏离航线坠毁,没有迹象显示被伊朗击落。伊朗一再宣称击落美国无人机,以及美国随后表示否认,反映出两国间的关系持续高度紧张。
美国国务院核不扩散及军控问题特别顾问埃因霍恩12月5日忧心忡忡地表示,伊朗核项目推进时间表正在缩短,“伊朗践踏国际责任与规范,它正成为贱民国家……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找到外交解决的途径,将不可避免地被迫采取其他新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