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立体人像的二维表现,它和真实的人多少总会有区别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实中都是长相平平的人,有的拍出的照片就很好看,而有的却让人不忍再睹。也许你会将这归咎于此人“上相”或“不上相”——最常见的说法是,小脸的人比较“上相”,而大脸的则“不上相”。可是对于同一个人,拍出的照片也会有美丑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英国摄影师斯蒂芬·伊斯特伍德近日用实例揭开了其中的谜团——是镜头美化或丑化了你。
镜头影响成像效果的原理是,所有镜头都会扭曲自然图像,镜片使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弯曲,这样才能使二维图像具有三维效果。不同镜头对光线的弯曲程度不同,成像效果自然不一,上相与否也会随着镜头焦距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伊斯特伍德对同一位模特拍摄了一组照片,所有照片在拍摄时均采用同一面部表情与曝光时间,只改变镜头的大小。
伊斯特伍德用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焦躁从19毫米到350毫米不等——拍摄同一个模特,每次改变焦距时,他都会移动镜头,使得模特的头部能够完全被拍到。他发现焦距越短,捕捉到的视野越广,图像失真程度越大,这也映证了在摄影界盛传的“鱼眼”镜头(15毫米镜头)会显著扭曲图像的说法。他的实验还表明这种扭曲会随着焦距长度的增加发生神奇的变化——有些变化能使脸部更好看,另一部分变化则相反。
伊斯特伍德的实验证实,在其他设置相同的情况下,长焦镜头的效果一般比短焦镜头效果好。焦距最长(例如350毫米)时,会对被拍摄人物的面部产生两种效果:变平与拓宽。这种长焦镜头还会使耳朵看起来后移,或使鼻子看起来更大。专家分析表示,135毫米镜头的效果是最好的,但也存在“照砸”了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