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群飞机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

民用航空技术的五大未来趋势

○编译 黄慈 《 青年参考 》( 2011年11月23日   45 版)

    X-48B

    “超音速绿色机”

    4架编队的喷气式飞机经过美国新泽西上空

    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美国KC-10“补充者”空中加油机为B-2“幽灵”隐形轰炸机加油

    在一篇名为《航空2075:飞入光明未来?》的报告中,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分析了5种将要热门起来的航空技术。不管是5倍音速的发动机,还是排成“V”字型飞过的一群客机,现在听起来都是很神奇的事。不过再过15年,其中一些技术或许就变得司空见惯了。

    “翼身完美融合”将成趋势

    未来几十年里,商业客运飞机的新模板可能会流行起来,比如图中这架外形犹如魔鬼鱼的实验性波音X-48B。根据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X-48B的独特设计将机身和机翼完美结合成了“翼身融合体”,这意味着它身负省油的潜力。

    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报告认为,“翼身融合”将会重塑航空旅行的概念。例如,X-48B把机身、机翼和发动机合并到了一个单一的表面,这意味着“你只需要提高空气动力学效率来托起这一个表面就行了”,报告第一作者菲莉帕·奥尔德汉姆解释说。

    “目前的客机设计像是身负双翼的雪茄烟,它的表面积更大,导致阻力增加,因此空气动力学效率不算高。”

    协和式飞机的下一张面孔

    全球第一大国防承包商、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超音速绿色机”形状像只巨大的飞镖,它能将巡航速度提升至接近两倍于音速。

    像“超音速绿色机”这样的机型一旦投入生产,就将是协和式飞机以及图波列夫的图-144的接班人。只有上述两者是用于商业飞行的超音速飞机。然而协和式飞机却不是一位值得借鉴的前辈,因为其保养与维修的代价过于昂贵,一张机票的成本可以高达几千美元。

    由于技术的进展,如今超音速飞机可以造得更好,同时更便宜。“协和式飞机的发动机设计和材料曾经是超前于时代的。”奥尔德汉姆说,“现在,我们能使它变得更实惠了。”

    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通政策专家大卫·吉伦认为,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经济,可以促使超音速飞机再度流行起来。“看看印度、中国和巴西市场的增长吧,它们需要一定的联结性。”而超音速飞机能提供更高效的联结方式。

    “极超音速”:巨大障碍和巨大市场

    一台SJX61-2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可以创造怎样的速度?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在模拟飞行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5倍于音速。

    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没有运动机件,取而代之的是,它吸收空气中的氧,燃烧氢燃料。只有在5倍音速甚至更高速的条件下,它才能顺利地收集气体、压缩并加热到可燃温度。

    那场模拟飞行测试之后又过了3年,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仍然有巨大的技术障碍等待被克服。吉伦说,他不指望看到它能很快为商业客机提供动力。“甚至在军队里都还看不到这种东西呢,至少,他们没有公开让我们看见。”

    奥尔德汉姆认为“极超音速飞机”还有条很长的路要走,但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为商用客机所用,会在未来某天成为可能,或许这一天就在15年后。

    “它们最后都会从国防市场流向商业和民用领域的。事情总是如此。”她说。

    为了省油,一群客机排成“V”字招摇而过

    照片上,4架喷气式飞机排成紧密、整齐的队形,正在一起飞跃新泽西。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报告认为,未来海外或长途飞行的航班可以用“V”形编队飞行,因为这样做节省的燃油高达12%。

    我们都在课本上看到过类似的情景:一些鸟类在长途飞行中,使用这种策略来省力气。这是因为飞行时空气沿着鸟翅流动,形成旋涡,会对跟在身后的鸟造成阻力。但只要编队时稍微错开身形,排在后面的鸟就能利用这种漩涡的拖拽力。

    工程师们早就想试试让飞机也这么排队了。“我认为目前研发出的仪器能很好地掌控垂直距离。几架飞机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多少、飞机与地面间垂直距离又是多少,都能被测量出来。”吉伦说。困难是如何把握飞机的横向距离,以保证它们近得可以利用编队省油,同时又远得足够安全。

    对横向距离的把握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有一定的可变性。奥尔德汉姆认为,技术上来说,编队飞行已经成熟得差不多可以提上日程了。“由于航空电子技术的进步,飞机现在甚至能用遥感红外摄像机锁定前面的飞机。”

    而且对长线航班来说,编队飞行是最占便宜的。“比方说有几个同样从伦敦起飞的航班,目标都是大洋彼岸,那它们就可以组队飞行,一起节省燃料。”奥尔德汉姆说,“越过大西洋之后再散开,该飞纽约的飞纽约,该飞波士顿的飞波士顿。”

    享受空中加油服务

    空中加油在军事上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商用客机还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空中加油没有蔓延到商业航空领域,一大原因是这么做需要有庞大的基础设施来提供支持。“首先,你得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运油飞机网络。”奥尔德汉姆说。在天上开满加油站,可不是容易的事。

    将空中加油商业化有什么好处呢?一种说法是,这将使飞行更节能,因为飞机不必包裹着满满的燃料起飞了。但是吉伦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我的看法是,你不一定真能从这上面省下钱,因为燃料其实还是被携带着上了天,只不过依靠的不是这架飞机。”他说,“你要么是在为你乘坐的飞机掏钱,要么为加油飞机掏钱,所以我觉得算下来你的收益是零,如果没有倒赔钱的话。”

    确实,技术挑战可以被克服,但乘客们是否愿意为空中加油埋单就不清楚了。

    “我们早在多年前,就看到过军事上的空中加油演示了,不过这和一架商业客机在你眼前空中加油是不同的。”奥尔德汉姆说,“这项技术倒是挺成熟了,但我们的心理准备好了吗?”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民用航空技术的五大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