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吃穿住行中体会城市的灵魂

像当地人一样“住”在维也纳

○作者 [美] 安德鲁·麦卡锡 ○编译 刘雅芳 《 青年参考 》( 2011年11月23日   36 版)

    人们在街头咖啡馆消闲

    一位女士在街头练习绘画

    纳什露天市场一角

    看谁更像莫扎特?

    音乐厅里张贴着伟大音乐家们的画像.

    西班牙马术学校即景

    我敬畏这座城市的高贵,更为当地人淳朴的生活方式所打动。对一介外乡人来说,只有深入维也纳人吃穿住行的细节,才能真正让这座城市走进你的灵魂深处。

    小货摊也有80年历史

    我的维也纳之旅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尽量过当地人的生活。普通游客特别偏爱躲在舒服又安全的饭店里,穿戴整齐的侍者站在身后,随时准备包办一切。我可不打算这么做,因为凭经验,越是与周围的环境打成一片,独特的经历就越丰富。我此行的目的是对这座城市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探究,既然如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冰箱填满。

    要想在维也纳大举采购,再没有哪儿比纳什市场更合适了,大量的露天货摊保证你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新鲜的鱼和香肠、热乎乎的面包、冷鲜肉、干酪、刚榨好的果汁……水果和蔬菜更是琳琅满目。土耳其来的移民把羔羊肉切成薄片卖给食客,年青人聚在一起痛饮啤酒,啜食牡蛎。这才是维也纳实实在在的市民生活。女摊主丹妮拉告诉我:“附近的很多百姓喜欢来此闲逛,它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也是个聚会的好场所。”

    丹妮拉和丈夫欧文经营的货摊专门卖醋,足有60多种,都是自家酿造的。欧文的祖父1929年就在这里经营,他们据说是市场上资格最老的摊主之一。一边用眼药水滴管让我品尝他们的秘制调味品,女老板不无自豪地说:“每种醋都要经过3至5年的发酵,这是欧文的酷爱,也是他的生命。”我点头称道,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可从来没有对醋如此认真过。

    和本地居民打成一片

    自1865年以来,红白两色的有轨电车就在维也纳的大街上奔跑不息,把乘客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现在,我搭乘的1路有轨电车正行驶在环路上,座位是木制的,古色古香。维也纳歌剧院、霍夫堡皇宫、议会大厦……看够了各色历史建筑,我在人民剧院站下车,这是乘客进入市内的换乘中枢,我找到49路车的标牌,大概6分钟后就能回到住所。

    维也纳被分为23个区,从最初的第1区向外逐渐扩张,我住在第7区“施皮特贝格”。这儿原本是工业基地,上世纪早期还坐落着许多工厂,如今主打生活情趣和流行文化,随处可见小商店、饭馆、艺术家的画廊和工作室。

    我选择的临时住所有木地板,宽敞的窗子,高高的天花板,是由纺织车间改造的。拿出钥匙打开门的那一刻,新生活开始的感觉令我由衷地欣喜。模仿地道的“土著”一样进进出出,我过着节奏舒缓的日子,不再像游客般行色匆匆。更重要的是,住在这样的社区,既可以和与周围的普通人打交道,又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正是我渴求的。

    把买来的杂货堆在厨房的灶台上,我又回到了街上,打算把这座城市与曾经去过的其他地方做个对比。附近的花店让我想起巴黎,拐角的面包店又像是布拉格的,但朦胧昏暗的灯光确实是维也纳所独有。周围的几条街上住户不多,我没过几天就几乎认识了他们所有人。每天清晨,都有个绅士穿着褐色短裤和长筒蓝袜,戴着毡帽走进银行;另一位个头矮小的老妇人一袭黑衣,牵着爱犬,早晚准时出来散步。这么些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充满市井气息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地铭刻进我的脑海里,注定能为这趟旅行增添不少值得回味的点缀。

    马术明星们的幸福生活

    跟邻居初步建立起感情,我便准备向市中心探索。早就听朋友说,哈布斯堡王朝遗留的建筑固然辉煌壮丽,米歇尔广场上西班牙马术学校的古典马术排演更值得一看。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同类机构之一,西班牙马术学校有430多年的历史,各种规则一直不曾改变。在水晶装饰灯下,伴着施特劳斯、莫扎特和肖邦的乐曲欣赏马术,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享受。可惜今年的入场券早被预订一空,让我多少有点失望。幸运的是,据一位店主透露,早上的训练是免费开放的,效果也非常棒。事实的确如此,我亲眼目睹了骑手们和自己的拍档温柔地耳语,一遍遍地锤炼着技艺,直到完美为止,那份耐心和细致值得钦佩。

    在学校工作了7年的阿来纳告诉我:“这些马儿的血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它们被当成超级明星,受到特殊照顾。每匹马独享一个马厩,用黄铜饰物装点着,喝的水也是从大理石喷泉里涌出的,食物更加讲究,都是定制的“营养配餐”。尤其令人羡慕的是,每匹马每年还有3个月时间去乡下度假——用阿来纳的话讲,为了让马匹保持快乐,这毫不夸张。

    绕过马厩的拐角,几条狭窄而不规则的步行街通往一座哥特式的雄伟建筑,那是圣斯蒂芬大教堂,450英尺(137米)高的尖塔耸立在市中心。莫扎特曾住在附近一条鹅卵石铺地的小巷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他用过的鼻烟盒和一把柳叶刀作为文物正在展出。顺着路往前走,不远处就是维也纳音乐厅。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他也在维也纳待过35年,住所居然有68处!不经意间,你就可以寻找到他的足迹。

    咖啡馆里做做白日梦

    的确,真正的维也纳就藏在当地人吃穿住行的细节里,特别是在那些传统的咖啡馆中。自17世纪以来,咖啡成为维也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00年,全市已经有600多家咖啡馆了。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依旧人满为患,那里的生活是慢节奏的。女服务员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则妩媚迷人。咖啡的味道醇厚,餐后甜点丰富可口。我是个“有闲人士”,每天都要出门好几次,到各个咖啡馆获取不同的体验。

    一个人喜欢的咖啡馆,在某种程度上映衬出他的性格。直到发现斯帕尔咖啡馆,我才真正觉得自己属于维也纳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这家咖啡馆的陈设还保持着19世纪的风貌,就连护墙板和灯具桌椅都是有百年历史的真货。屋子中央摆着张台球桌,上面铺着各种语言的报纸,方便八方来宾阅读。最让我中意的是,这家店的窗户特别大,顾客可以边品尝咖啡边欣赏街景。我曾两次看到同一位男士穿着剪裁考究的西装大步走过,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化着浓妆,戴着耳环。另一个脚踏独轮车的家伙也时常露面,此人多半住在附近。

    女服务员安娜利斯年过五旬,手上的托盘看起来是那样沉重,坚毅的面庞上偶尔露出的笑容,却让人无比开心。看着我每天到这里闲荡,只是品尝咖啡或茶点,做做白日梦,越是这样,她越是赞赏。某一天,当我终于忍不住问她,究竟在斯帕尔咖啡馆工作了多少年时,对方看上去很是震惊,我显然问了不该问的事情。恢复常态后,她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我在这儿干了30年啦,也许不太长吧。”说罢耸了耸肩,转身大步走向厨房。

    我敬畏这座城市的高贵,更为当地人淳朴的生活方式所打动。坐在咖啡馆里,手捧一杯香茗,任下午的时光慢慢流逝,没有需要赶路去看的景点,也没有必须接待的访客,我再也不必为俗事所累,只为能够无所事事而心满意足。巨大的落地窗外车水马龙,人们等待电车到站的场景一如既往,我依稀感觉到,维也纳已经进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

    □美国《国家地理·旅行》杂志

 

像当地人一样“住”在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