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预算用不完,年底加紧花

有多少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

○本报记者 付雁南 《 青年参考 》( 2011年11月23日   29 版)

    “突击花预算”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不允许上一年没用完的预算留到下一年,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花完。”

    湖南商人陈荣原本是想揭露一场招标的“猫腻”。在2010年底的一场招标采购中,这位乐器行老板吃惊地发现,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省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花了3000万元,买下了市价1500万元的东西。

    但很快,一位政府官员把舆论引上了另一条轨道。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湖南省文化厅规划财务处处长丁宇对一家媒体的记者解释说,这次采购同时限制了商品的最高报价和最低限价。究其原因,除了“保障质量”,还有“预算执行的需要”。

    “如今不仅有预算编制,还有预算执行。如果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这位官员说。

    陈荣已经将湖南省三个政府部门告上了法庭,指责他们提前设定采购价格下限的行为违法;而这场关于“预算”的讨论也正愈演愈烈。有人担心,年底将近,政府部门为了执行预算“突击花钱”的情景即将再次上演;另一些人则期待,一周前刚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能够让现实有所改变。

    今年,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去向

    在有些部门每年“突击花钱”的众多“败家”行为中,还有很多和陈荣的经历一样荒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较慢,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

    每个人似乎都能讲出几个类似的小故事。一名税务局的公务员抱怨年底买发票的人太多,因为“太多工作项目集中在年底开展”;一个网友甚至还据此编出了打油诗:“年初预算足,年底突击花……”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突击花预算”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不允许上一年没用完的预算留到下一年,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花完。”

    在叶青看来,以前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不会产生太大金额的结余。而现在,中国财政收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增长。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速几乎是GDP增速的两倍,今年仅仅前10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的预算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年底“突击花钱”的数额也变得越来越令人咋舌。

    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花掉了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金额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财政支出金额为超过1.5万亿,2009年为2万亿。而今年,按照统计数据,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去向——这相当于瑞士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笔巨款让旁观者心惊肉跳,也让很多当事人“压力重重”。一位卖电影卡的推销员四处宣传“年底预算花不完的都可以找我”,还有一位教师在网络上急切地询问:“‘突击花钱’到底应该买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不太浪费资源?”

    政府大多宁可花钱也不愿意省钱——花掉的钱可以转化为光鲜的GDP和显赫的政绩,而省下来的钱,除了上缴没有别的用处

    对于“突击花钱”的讨论,偶尔也会被摆上台面。2009年,在广州市荔湾区人大代表的分组讨论会上,城管身份的市人大代表唐德麟抱怨,每年10月左右,四处都是刚铺好又挖开的“拉链路”,有的甚至连许可证都没办就开始紧急施工。

    “年初拼命拿钱,到年底钱花不出去了,就拼命修路。”另一位广州市人大代表接过话头,“这都是财政预算制度不合理导致的。”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一直实行传统的“基数预算”。在这种模式下,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拨款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如果有结余,那不仅要全部上缴,而且第二年的预算也会被削减相应的额度。

    “节约不仅没好处,而且还吃亏。”叶青说。

    他和其他财税学者大力提倡的,是另一种模式的“零基预算”:每年的预算都从零开始,不考虑上一年的金额。不过,在预算改革中,这一模式虽然早已被广泛认可,却始终没有真正实现。

    另一些问题来自于政府的发展理念。广州地铁2号线实际建设的花销比预算节约了18个亿,可负责人卢光霖不仅没得到奖励,反而因为“钱没花完、绩效不好”挨了批评。

    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下,政府大多宁可花钱也不愿意省钱——花掉的钱可以转化为光鲜的GDP和显赫的政绩,而省下来的钱,除了上缴没有别的用处。

    损失和浪费显而易见。一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说,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国土局为了花完预算,以每台一万多元的价格购置了几百台电脑,结果一年过去了,机器连包装都没拆,全部堆在库房里落灰。

    腐败的苗头也在日益滋长。一到岁末年终,吃喝、游玩、送礼成了“突击花钱”的重要领域;更何况,如此的“打点关系”,才能“跑部钱进”,明年拿到更多的财政支出预算,年底有更多的钱以备突击花销——这俨然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系统。

    人们曾经寄望于修改中的《预算法》。这部被财税法专家评价为“重要性仅次于宪法”的法律,从2005年起便进入修改程序,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最后通过施行。

    《预算法》跟整个社会、每个民众的关系,是任何其它法律都不能相比的

    当湖南商人陈荣的故事被媒体曝光时,媒体人王志安的一条微博也正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年底将至,好几个大学同学来北京学习,有党校组织的,有行业内部系统组织的。一问才知道,今年的预算必须想办法花掉,否则就得退回去。”

    学者们更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算法》一直是他们期待的方向。不过,过去的几年里,这部备受关注的法律一直命运坎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马蔡琛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将《预算法》列入必须审议且完成的59件法律案之一,但最终,修订稿因为分歧太大而被搁置。

    各方的博弈是主要原因。曾经多次参与《预算法》修改讨论的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透露,现在《预算法》的修改稿由财政部和人大同时起草。2010年,当双方把草案汇集到一起之后却发现,与1997年的版本相比,新形成的修改稿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一些地方退步了。

    “这让很多专家感到痛心。”李炜光说,“《预算法》跟整个社会、每个民众的关系,是任何其它法律都不能相比的。”

    11月16日,《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尽管目前,专家们还没有看到草案的全貌,但他们大多欣喜地从新闻透露的修改原则中寻求变革的蛛丝马迹。

    对叶青而言,最让他兴奋的,是第一条基本原则:“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依法向社会公开。”

    “收入和支出都被纳入预算,各级预算向社会公开,那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就会通过监督得到遏制。”他说。

    他同时提议,更加合理地编写预算,并且对节约下来的预算,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比如“一半上缴,一半留在本单位”。“最重要的是把一切都公开地放在预算平台上,这样才能避免制度‘走样’。”

    不过,在此之前,人们首先要面临的,仍然是已经拉开帷幕的年底“突击花钱”乱象。人们继续习以为常地注视着这些荒诞的故事,其中也包括陈荣的一审判决。

    10月20日,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因为“采购人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产品单价的上下限,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并无不妥。”当过兵的陈荣又一次“吃惊”地发现,自己败诉了。

 

有多少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