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专家克里斯托弗·怀特分析认为,若台湾向美国购买二手“鹞”式战机,那“将是极聪明的防务投资”,华盛顿与北京的关系也不致因此受到剧烈冲击。
台湾空军急需“新血”
由英国设计,美国参与生产的“鹞”式战机,是一款颇具开拓性和传奇色彩的武器。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垂直起降战机,它在多次局部战争中均有突出表现。近日,美国军事专家克里斯托弗·怀特在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上刊发的一篇文章更是语出惊人:“鹞”式战机非常适合台湾空军当前的需求,甚至比马英九当局梦寐以求的F-16C/D战斗机还好用。
尽管奥巴马否决了台湾求购66架全新战机的要求,但华盛顿继续谋求对台出售武器。就战略环境而言,多数西方观察家都认为台湾需要新战机,因为台军现有的F-16A/B、“幻影”2000和自制的IDF战斗机,面对解放军空军的技术优势已逐渐消失。尽管美国新批准的50亿美元军售方案能够为台军的F-16A/B机群提供升级服务,但无法彻底解决飞机老化带来的性能下降。
与此同时,台海两岸军力对比的天平正愈发倒向中国大陆一边——解放军今年1月试飞的歼-20隐身战斗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形成战斗力,新试航的大型航母乃至反舰弹道导弹都在传递某种信号:未来,中国大陆将凭借日益精良的武器实现政治目标。台北据此认为,大陆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可能造成颠覆性影响,台湾有必要建设新的空中部队和打击机群。
二手“鹞”能解燃眉之急?
眼下,美国有一个短期内快速纾解台军烦恼的办法,那就是向后者提供“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众所周知,即便是最新式的F-16C/D到了台湾,都无法承受占绝对数量优势的解放军弹道导弹和空中力量发起的饱和攻击,尤其是大陆导弹部队有能力对岛内的空军基地、机场跑道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定点清除”,阻止常规起降飞机出动,垂直起降飞机可缓解此种不利态势。有人认为,台湾最终将寻求更先进的机型,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发的F-35B,但这势必严重冲击美国与中国大陆日益紧密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克里斯托弗·怀特据此得出结论:二手的“鹞”式有助于提升台湾空军的应变能力,在政治上也不容易惹麻烦。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AV-8B战机(即美国生产的“鹞”式)是非常称职的机种,它具备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可以在缺少高标准跑道设施的场合正常作战。有趣的是,本月早些时候有消息称,美国海军正同英国国防部商讨,从后者手中购买74架“鹞”式来补充自己的阵容——由于军费紧缩,英国于去年黯然解散了皇家空军的“鹞”式机群,这批状况尚佳的飞机被毫不留情地“甩卖”。财政状况较好的美军希望将“鹞”式保留到F-35B正式列装时。据测算,与新造的F-16C/D动辄7000万美元的单价相比,二手“鹞”式的价钱要便宜2/3。
怀特在其文章中宣称,台湾如果选择“鹞”式或瑞典萨伯公司的JAS-39“鹰狮”之类的轻型战机,“将是极聪明的防务投资”,因为这些飞机既不需要较长的跑道,又可以在严苛的战场条件下提供持续的空战能力,与中国大陆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怀特认为,美国若向台湾销售“鹞”式战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仍有招致中国大陆回击的风险,但这种进攻性稍低的作战平台不大可能严重冲击华盛顿与北京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事宜。
操作可行性值得怀疑
事实上,台湾动过“鹞”式飞机的脑筋。台湾《亚太防务》杂志年初曾披露,美国军火掮客早就与英国方面暗中接触,计划用转口方式为提前退役的“鹞”式寻找买主,台湾被锁定为第一对象。据了解,台军10年前一度评估过购买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可行性,当时正值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一批AV-8B战机将封存。不过,有关部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建议购买”,因为美方无法提供台军要求的全新喷气发动机,难免令后勤风险增加。
熟悉台军生态的军工业界人士指出,单就性能来说,“鹞”式战机较符合台湾空军的作战需求,但其操作可行性仍值得怀疑。首先,美国在中国大陆的政治压力下转手该机,成本偏高而收益有限,除非未来继续售台F-35B战机,才有可能以“鹞”式作为过渡。另外,近20多年间,台湾空军缺乏采购二手战机装备部队的实践,这套方案在技术层面恐生枝节。而在风险评估方面,该机的大部分零配件与台湾空军现有的后勤体系不通用,台军是否能找出一群肯承担责任、愿意全力以赴的官兵,以当前的官场文化而论也颇令人怀疑。